非遺:喬宗慶和他的“喬氏鳥籠”
長城網廊坊11月11日電(孫澤恒 張春娥)在北方,大多數養鳥、喜歡玩鳥籠子的人都知道“喬氏鳥籠”做工講究,“三河喬”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鳥籠品牌,對有著30多年鳥籠制作經驗的“喬氏鳥籠”第三代傳承人喬宗慶制作的“三貼皮”,更是贊不絕口…… 11月11日,記者走進三河市西關村“喬家大院”,見到了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的喬宗慶。“制作鳥籠,要有技藝,要不斷創新,滿足大眾的審美和需求,而制作出一件精品,不光有手藝,還得靠靈感和悟性。”今年59歲的喬宗慶是“喬氏鳥籠”的第三代傳承人,他向記者介紹,“喬氏鳥籠”起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因其父親喬玉章創制的竹制鳥籠物美價廉而譽滿京城。改革開放之后,養鳥之風又起,喬宗慶多次到北京各鳥市考察,發現鳥籠供不應求且質次價高。為此,他決心繼承父業,在父親制籠的基礎上,專門從事鳥籠制作。 喬宗慶介紹“喬氏鳥籠”。長城網 孫澤恒 攝
制作精細考究有過人之處 “喬氏鳥籠”的制作工藝多達165道,做工精細,考究,耗時較長。“選料是個很講究的活兒,竹節大的不能用,竹子表面有斑點的不能用,山坳土厚的地方生長出的竹子材質更適合……一般我都是親自去江南一帶選毛竹,去年選了3000多棵竹子,制作鳥籠時還得再精挑細選,基本上每10棵竹子能最后用來制作鳥籠的頂多4、5棵。”提起制作“喬氏鳥籠”的工藝流程,喬宗慶如數家珍,“從選料、制籠腔、制拉條、制籠頂……到最后的組裝鳥籠,需要165道工序。鳥籠,講究精細美觀,保證精細度,通常,毫米是我做工的計量單位。” 喬宗慶小心翼翼拿出他的珍品——三貼皮,乍一看,與其他的竹制鳥籠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細看才發現,它更為精細、結實,圓潤、美觀,摸起來更加光滑,“籠頂上的每根竹簽細到僅為5.8毫米,采用兩貼皮制作保證了它的光滑精細,通常,普通的鳥籠用竹子內瓤制作,而這個鳥籠整個都是用竹皮制作而成,三面貼皮,保證了鳥籠的美感,整個鳥籠最考究的工藝則在于幾個竹節整體貼合,對稱分布在鳥籠兩側,渾然天成。”喬宗慶興致勃勃地介紹著。 “喬氏鳥籠”第四代傳人喬梁。張泰源 攝
“喬氏鳥籠”工藝薪火相傳 在喬宗慶家中的客廳里,專門在墻上設置了一排雙層的陳列柜,擺滿了他的“得意之作”。“這個小葉紫檀鳥籠,是我花了四個月功夫研究出來的,從選料到做工都花費了心血,手藝活兒,往往最需要靈感,不舍得賣。”喬宗慶做事認真,對制作鳥籠可以說到了癡迷的境界,剛開始學做鳥籠的時候,往往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常事,多年來總宅在家里一門心思研究制作“喬氏鳥籠”,在他的眼里,每件作品都有瑕疵,都有進步的空間。 嚴謹的態度造就傳奇。多年來,“喬氏鳥籠”已名揚四海,除了供應北京、山東等地的市場外,更有來自日本、新加坡等國的“洋玩家”慕名前來購買“喬氏鳥籠”,而“三河喬”作為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享譽海內外。“只要你真心看上我的鳥籠,不論是說好還是不足,只要你說出門道來,不管錢多少,我都愿意賣給你,但是如果你不懂我的鳥籠,那么,多少錢我也不賣。”耿直較真的喬宗慶堅守著自己對于“喬氏鳥籠”執著的愛。 看著一個個精致的鳥籠,喬宗慶笑著說,“喬氏鳥籠”后繼有人,兒子喬梁從小就癡迷制作鳥籠,這些年學習繼承了他制作鳥籠的全部手藝,是“喬氏鳥籠”第四代傳人。 |
關鍵詞:廊坊,三河,鳥籠,制作,非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