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林場:14年血汗鑄就綠色長城 人工造林128畝
記者手記 采訪塞北林場務林人的那兩天 采訪務林人這兩天,記者跟隨他們實地體驗了他們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堅毅的精神,雖然離開林區幾天了,但和這些務林人一起經歷的采訪遭遇,一直縈繞在記者心頭,于是再次提筆,記錄下這些點滴小事。 10月22日,天空有些陰沉,在山城冬季特有的呼呼北風中,記者跟隨由塞北林場廠長王平帶隊的務林人開赴壩頭林場工程區,雖然記者乘坐的是越野車,但依舊顛簸得很厲害,差不多中午1時許,才到達大干溝林區的山頭。此時天空開始飄起了雪花,還不時傳來幾聲驚雷。 繼續進行,雪花開始大片飄落,加快行車,要不雪下大了有可能被困山上,大家都意識到了這點。 天有不測之風云。又前行一段,一輛拋錨的運送木材的貨車擋住了狹窄的林區道路,道路兩邊是山坡,車輛無法通過,只能調頭返回。 他們從車上取出林區地圖,研究一番之后,確定了最近的下山路線,而此時已經午后2時,所有乘車人還都餓著肚子。原定的午后兩點吃飯的時間不得不推遲到下午3時。 就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山上的雪越下越大,回返的道路已經全部被積雪覆蓋,溫度已經從進山時的10度左右降至接近零度。塞北林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已經習慣了,并且他們盼著下雪、下雨,雖然人要受點苦受點累,但可以讓樹木更好的生長、可以減輕防火壓力,很好。 下山的路越來越難行,走到一段陡坡的時候,一起進山的幾輛車拉開了距離,一輛輛緩慢通行以防止追尾,司機雖然小心翼翼,但車輛還是滑進了溝里,他們麻利的從后備箱拿出鐵锨,開始刨車,記者也跟隨開始推車,從他們鎮靜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務林人對這樣的遭遇早已習以為常了。 就在記者推車時,又傳來后面一輛后驅的獵豹越野車滑進溝里出不來,需要救援,隨后,記者跟隨他們步行往回走去尋找那輛拋錨的汽車,此時大雪還在紛飛,道路的積雪差不多已經有近10厘米,而時間已經是下午4時。 步行幾百米后,轉過一個路彎,終于來到拋錨的車輛前,此時記者的衣服及鞋子已經濕透,和務林人一樣,頭頂落滿了積雪,經過眾人鏟雪推車,這輛拋錨的獵豹終于被救了出來。 經過這段陡坡之后,終于下到山腰的較為平緩的道路,車輛速度有所提升,在5時左右,終于開出了林區道路,駛上了南灘村里的水泥路。這里距離沽源縣城還有半個小時車程。 務林人說,我們很喜歡下雪,下雪就是降水,證明我們種樹有了效果,生態改善了,降水增多了,并且有了這場雪,不僅樹木可以吸收水分,而且我們也可以減輕防火壓力,挺好。 記者注意到,在大山里的南灘村,幾個放學的小朋友正在雪地里玩耍,可能他們不知道,這場雪背后凝結著務林人的心血,但可以肯定的是,村子周邊山頭幾萬畝的森林,已經為他們留下了寶貴的生態財富。 5時30分許,終于到達縣城,吃上了這頓被推遲到晚上的午餐。雖然是自助餐,但吃的很香。 吃飯間,務林人談笑風生,他們告訴記者,這樣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很多時候他們都被困在山里,甚至把車扔在山上,步行9個小時才能下山。還有王場長摔壞了腿,程場長出了兩次車禍等等。他們說起這些都感覺很平常,沒有什么大不了。 晚飯過后,按原計劃應該下午進行的塞北林場座談會,被順延至晚7點在沽源縣林業局會議室召開,正在座談會剛開始進行期間,沽源縣突然停電,但鎮靜的務林人很快就取來蠟燭,上演了秉燭夜談座談會。對于這些,記者沒有聽見務林人一句抱怨,看到的只是他們心無旁念只顧埋頭工作的身影。 第二天一早上8點,記者再次跟隨務林人走進小河子雙十萬畝榛子松示范林,這里的松樹已經長到7米多高,顏色還沒有變黃,務林人一頭扎進去測樹高,看長勢,已經降到零下5度的氣溫,把記者凍得直哆嗦,但這些務林人只顧一頭扎進林區,量樹高,看長勢,零下5度的氣溫擋不住這群務林人的熱情。 中午11時,記者又跟隨務林人到達赤城分場采訪,從山下下來,吃中午飯的時候,時針已經指向了下午2點,此時,記者好像被務林人同化了,感覺很平常。 14年來,這些務林人就是這么走過來的,他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艱苦勞動、無私奉獻,換來了128萬畝的綠色長城,換來了壩頭良好的生態環境,換來了張家口的碧水藍天。14年來,這些20多歲、30多歲的壯小伙子,已經成了40、50歲的老頭,皺紋爬上了臉,白發布滿了頭,但他們的干勁兒卻一點沒有變。 |
關鍵詞:塞北林場,血汗,綠色長城, 人工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