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林場:14年血汗鑄就綠色長城 人工造林128畝
前面一輛運送木材的貨車拋錨只能調頭回返。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攝 14年,造林“山花”成“堅果” 57歲的沽源縣榛子溝書記王文花既是帶頭造林人,更是忠誠的護林員。她告訴記者,十幾年前,當地生態環境非常差,經常是大風沙塵,甚至站在對面都看不清人,并且由于水土流失,耕地被破壞,村民基本生產生活都成了問題。即使在林場人來到這里之后,村民們還是不愿意禁牧植樹,農民感覺種樹回報時間太長,還是養牛羊賣錢實在。 看到這種情況,王文花帶頭承包了2萬多畝荒山開始種樹,但她的做法卻沒有得到家里人、村里人的支持。丈夫甚至第一年就沒有上山幫過一次忙。王文花說,那時候種樹實在艱難,早上上山,有的地方不能走車,就得人工把樹苗背上去,風里來雨里去,一年最少在山上干6個月的活兒,直到大地封凍挖不動樹坑才停工,然后又開始巡山防火護林,有時候累得真想躺下不再起來。 在王文花家里,記者看到了幾張她十幾年前的照片,那時候的她年輕俊俏,像朵嬌艷的“山花兒”,而如今的她已是個面容黝黑、皮膚粗糙的“堅果”了。 采訪中,說起種樹的艱辛,王文花不時激動地流下眼淚。但說到今天,王文花又笑得很開心。十幾年了,當年栽的小樹苗都長大了,山杏也開始結果,人們隨便采摘賣錢,摘得多收入就多,基本上每家都能收入幾千元。同時林間牧草也歸村民所有,村民養牛養羊的上山打草儲存起來,節約了養殖成本。風沙天基本上沒有了,多年不見的野雞、半翅甚至狍子也經常出沒山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了,這些是什么也換不來的,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財富。 如今的王文花,是榛子溝書記。在塞北林場1500平方公里的工程區內,還有無數個王文花,14年來,她們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把荒山變成了青山,也把一片風沙地變成了綠油油的茂林源。生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提高。 |
關鍵詞:塞北林場,血汗,綠色長城, 人工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