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二學生自殺看挫折教育
10月23日下午,北京定慧東里小區內,初中生小顏(化名)放學回家后即跳樓,當場死亡。目前警方初步認定死者系自殺身亡。據了解,小顏放學前,曾在學校被老師罰站3個小時。(11月5日新華網) 學生自殺事件并不罕見,其緣由也大同小異,大都是因為自覺受到一些不夠公正的待遇,譬如,受到老師誤解、批評甚至體罰,覺得羞于見人,竟立即走上絕路。留下了痛不欲生的父母,還有眾多圍觀者的一聲嘆息。 毋庸諱言,涉事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措施手段確實有著簡單粗暴的因素,無論學校該不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學校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管理進行反思。至少,像罰站這種早已被現代教育理念摒棄的教育管理手段,不該成為學生自殺的誘因。但是,學生自殺事件的頻發卻不能不讓人重新審視一個教育術語——挫折教育。 前幾年,挫折教育一度成為熱門詞匯被教育界屢屢提及,原因是學生們在求學時代沒有經受過風雨坎坷,會在以后的生活中無法經受住生活的風浪,這就需要學校能夠提前給補上這一課,讓學生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這種教育理念固然比較有前瞻意識,但是,把挫折教育完全交給學校,以及只考慮學生將來挫折的做法和想法顯然不夠全面。其實,挫折教育應該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而且教育者不能僅僅是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都應該時時地向孩子灌輸這種挫折教育,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遭受挫折——包括委屈、誤解甚至侮辱,即使是學校老師,也有可能隨時成為肉體或者精神上的施暴者,遇到這些“挫折”應該有充分面對的勇氣,而不能自陷其中不能自拔。 事實上,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目前最缺失的就是這種挫折教育,因為,現代家庭教育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的改變,學生經受的大多是和顏悅色的鼓勵和贊賞教育,像嚴厲的批評乃至體罰一般不大多見,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又不曾向他們提及什么挫折教育,久而久之,學生的抗批評的心理承受能力嚴重退化,一旦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遇到挫折,立即就會變得不堪一擊,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據悉,小顏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一直很好。正如專家所指出的,這樣的孩子通常自尊心過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會過于夸大體罰的后果,更容易鉆牛角尖。在學校、家庭和全社會中強調挫折教育,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也給學校的管理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尺度范圍。(李先梓) |
關鍵詞:挫折,教育,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