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霧霾之害是治霾第一步
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本報今日13版) 在這個霧霾蔽日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年代,公眾對霾的體認,大多還僅僅停留在“天氣”的地步。因此,才有心情調侃,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把北京這個名詞改了,換成另外的城市,也一樣適用。有消息說,10月31日以來,北京遭遇“三連霾”,時間長達70多個小時;其實,被“霾沒”的不僅僅是北京:2日,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天津等地均出現了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華北大部分地區再度成為重災區,北京、天津等地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達到嚴重污染。 對于民眾來說,霧霾對經濟的影響,或者對天高云淡的隔絕,未必是最令人擔心的事情。倒是以下這些消息,更為糾結人心:“江蘇8歲女童患肺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霧霾危害甚至比非典更可怕”、“韓國KBS電視臺3日報道稱,中國的霧霾可以稱作‘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大氣污染’”……事實與事實之間,說法與說法之間,也許未必有板上釘釘的直接關聯,但在“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的背景下,還是令人產生生存意義上的健康焦慮。 如果說此前公眾對PM2.5爆表的爭議還停留在知情訴求之上,那么,眼下“豬血菠菜湯”等悄然流行,顯然是公眾對霧霾之害的擔心。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理由:一是眼下的霧霾預警還很“粗放”,不少地方對“空氣重污染預警”及相關“應急措施”的發布,未能如暴雨、雷電等“氣象災害”那么重視,一般只是在微博、電視等渠道發布,結合粉絲數量和電視開機率來看,效果堪憂。二是霧霾越發頻仍,雖治理有方,在健康權益面前,民眾未必能等得起規劃中的“十年”。何況,從歷史來說,二戰后英美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嚴重空氣污染事件。1952年12月發生的英國倫敦毒霧事件影響深遠,短短幾天數千人死亡,而主要原因即是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有害顆粒物。今年2月份,歐洲心臟病雜志發表資料稱,他們對154204名住院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統計,在住院期間假如空氣質量不好,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病死率增加20%。可見,此類史實或者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剛剛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不謀而合。 |
關鍵詞:霧霾之害,負面影響,治霾,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