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撿廢瓶獻愛心六年捐款逾萬元
“您做的事溫暖了社會,在您困難的時候,我們理應讓您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近日,秦皇島市文明辦主任薛順平、市志愿服務基金會理事長曹麗榮來到該市道德模范“希阿芝”老人的家中,看望這位剛剛經歷喪子之痛的老人,并將兩萬元志愿服務基金送到她手中。 “希阿芝”真名范木蘭,今年72歲,是秦皇島市海港區一家企業的退休職工。從2007年開始,她幾乎每天都要上街去撿人們丟棄的礦泉水瓶、飲料瓶,賣到廢品收購站后,把所得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6年來,老人累計撿拾廢瓶10萬余個,捐款逾萬元。她捐款時用的名字“希阿芝”,也成為港城愛心與奉獻的一個代名詞。 幫助別人的同時快樂自己 1998年,范木蘭老人的顱內被查出腫瘤,經過治療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因此導致右耳失聰,右側面部神經受到損傷。從那時開始,她的生活仿佛就是治病、吃藥,這讓她感覺非常沮喪,甚至一度有過輕生的念頭。 “2007年,我看到報紙上一篇捐款助人的報道后,非常感動,也產生了力所能及幫助別人的念頭。”范木蘭說,就是在那一年,從報紙上看到一名大學生成績優異卻上不起學的報道后,她以“希阿芝”的名義,捐出了平生第一筆善款——300元,“希阿芝”取自“獻愛者”三個字拼音的前一兩個字母。“捐完款,我特別高興,感覺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還有用。”她清楚地記得,那天走出報社,她覺得病痛好像消失了,腿腳也輕松了。 范木蘭家境并不富裕,每月退休金也不高。為了攢下更多的錢去幫助別人,2007年下半年,她作出了一個決定:撿拾飲料瓶。從此,她每天拿著長夾子和環保袋出門,在自家附近的各條街道和社區走上一圈,拾起那些被丟棄在馬路邊和綠化帶中的飲料瓶。一開始,她還有些不好意思。第一個瓶子就是紅著臉撿起來的。路上碰見熟人,生怕人家問起,恨不得找個地方藏起來。“但后來,我漸漸就不介意了。一方面也沒人怎么注意我;另外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自己心里也坦然了。本來就是為了幫助別人嘛,這樣做其實一點也不丟人。” 為了能多賣點錢,范木蘭會把撿來的飲料瓶賣到距離她家20來分鐘路程的廢品收購站賣。她身體不好,來回40來分鐘的路程,有些吃不消,每次都要中途歇幾次。她把賣瓶子的錢存放在儲錢罐里,到需要捐款時,就把儲錢罐里的錢和自己省下來的工資捐出去。 身邊很多人開始幫她攢瓶子 為困難職工捐款,為地震災區捐款……每次捐款,范木蘭都在捐款收據上鄭重地寫上“希阿芝”三個字,并且把這些捐款收據整齊地夾在一個筆記本里。她把這當做自己的一個秘密,對家人也很少說起。她說:“捐一次款,就等于積攢了一次快樂。有時自己會偷偷翻出這個本子,仔細看每張收據,回憶是給哪里的捐款,那種高興勁兒是真正從心底涌上來的。” 近日,筆者在范木蘭老人家里看到那一張張捐款收據,粗略計算一下,她的捐款總額已經超過1萬元。 今年12歲的陳凱悅家住撫寧縣臺營鎮陳家窩鋪村,在鎮里讀初中。3年前,她的父親不幸車禍去世,家里沒了經濟來源。從去年開始,范木蘭便資助她上學,偶爾還打電話鼓勵她好好學習。當陳凱悅知道奶奶是靠撿廢塑料瓶賣錢資助她之后,小姑娘落淚了。前不久,雖然范木蘭不幸喪子,內心傷痛不已,她也沒忘了聯系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到家中取走給陳凱悅的300元捐款。 范木蘭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撿瓶捐款的消息不脛而走,身邊開始有人幫著攢瓶子。鄰居王霞習慣性地把用完的飲料瓶攢起來,隔一段時間就送給范木蘭。社區的保安幾乎每天都要幫她攢幾個瓶子。社區里有些居民正拿瓶水或飲料在喝時,看到她便會迅速一飲而盡,把瓶子遞到她手里。這些年來,她自己在路上撿拾的塑料瓶加上別人“贈送”的,怎么說也有10萬個了。 “就為了背后這么多人的支持,我也一定會堅持下去。”范木蘭說。 |
關鍵詞:愛心,古稀老人,撿廢瓶,秦皇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