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公務自行車越騎越遠
近日,南京市鼓樓區一位處級干部像往常一樣去附近的街道開會,不過,他并沒叫單位派車,而是去門衛室借了一輛自行車。不同于一般的自行車,這輛車的后座有一個綠牌子,上面寫著“鼓樓區機關公務用車”。早在2008年,老鼓樓區就推出了20輛公務自行車。不久前,新鼓樓區又統一出資購置了100輛公務自行車。目前,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次來借車。(《現代快報》10月31日) 可以預見,假使這一制度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并推廣,它在減少公務車輛經費支出、實現節能減排、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等方面,都將產生不小的積極作用。這種著眼于公務人員生活細節的改革舉措,既具備良好的可操作性,又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節約意識,這種觀念層面的轉變,無疑是肅清公車亂象的重要一環。 長期以來,公車消費與公款吃喝、公款出國在我國一直廣受社會詬病。2012年兒童節當天,一張蕪湖市副市長詹云超騎車送女兒上學的照片曾在網上“瘋傳”。詹云超表示,他幾乎每天都騎自行車送女兒上學。他的這一行為,讓許多網友深受感動。但父親騎自行車送女兒上學難倒不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兒嗎?這都能讓網友感動,只能說明當前公車私用普遍到了一定程度,網友的潛意識里甚至已經默認了副市長出行,無論公私,官車相送都是天經地義的。 對于很多干部來講,其轄區離辦公地點并不遠,外出辦公的目的地也多集中在一些小街小巷中的街道、社區里,去這些地方調研、辦公,騎自行車不僅方便,還不用為停車、堵車心煩。但就是有些干部,公車不僅私用,甚至連去個超市都要開車,好像不這樣就辜負了他官員的身份,對不起這份“福利”。 在為公車改革探尋出路之余,讓公務自行車跑起來,也在全社會范圍內為倡導低碳出行做出了表率。 今年年初,我國中東部地區陷入嚴重的霧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氣象臺發出黃色預警,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為此,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城市都減少了公車出行。如果自行車取代機動車能成為常態,不失為一件好事。 當然,公務員騎自行車出門辦事,難免有人會認為這是作秀,有網友指出:“有車補車貼,為啥還要配備公務自行車?”“自行車人人買得起。沒必要搞公務自行車。”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不妨寬容一點,只要無害,且能夠吸引人們對低碳出行的關注與討論,作秀又何妨?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一陣風過,這些公務自行車不久就被閑置,那反倒會成為一個壞的例子。之前,湖北山東等地也搞過類似的政策。當時也引起過激烈的討論,如今是早已偃旗息鼓還是風頭正勁,媒體沒有后續報道,公眾不得而知。 我們不能否認,推行公務自行車的初衷很好,但好想法不等于好結果。之前其他省份也推出過公務自行車。但因為只是“倡導”而非“強制”使得公務自行車很難施行,境遇尷尬。到最后公務自行車沒發揮效果,錢倒是已經花出去了。此外,公務自行車長時間不用,擺在那里風吹日曬就會變成一堆廢鐵,按規定,公務自行車發生損壞或丟失,由所在單位負責維修或賠償,相關費用由使用單位承擔。到最后這筆賬又要記到納稅人的賬上。 |
關鍵詞:公務自行車,干部,開會,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