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補養老金是本末倒置 必然空賬
空賬是必然 對于輿論熱議的另一個養老問題---個人賬戶空賬,鄭功成同樣持有冷靜的態度。 鄭功成反復說過,不要把歷史形成的個人賬戶空賬問題看得很嚴重,不要夸大個人賬戶空賬的不利影響。 2012年年底,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記賬額達到24859億元,空賬額達22156億元。這不禁引發了輿論的擔憂:這么大的空賬,以后退休了靠什么養老? 但是,鄭功成認為,在任何一個國家,要把一個現收現付的制度轉化為統賬結合或完全積累型制度安排,一定會出現空賬。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要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賬戶制度由此確立。然而已退休的職工(即所謂的“老人”)和在實施個人賬戶制度以前較早參加工作的在職職工(即所謂的“中人”),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但養老金需要支付。 自1997年開始,我國一直實行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混賬管理”的制度,即統賬結合。這樣一來,給個人賬戶資金向社會統籌賬戶轉移提供了機會和可能。由于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十分年輕,已退休的“老人”和在實施個人賬戶制度以前較早參加工作的在職人員,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為了解決他們的養老金支付問題,只能動用在職人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由此形成大量空賬。 這一制度轉型中,空賬的出現可謂必然。“新的養老保險制度打破了原有的養老保險代際關系自然傳承的慣例,這一代人既要繼續承擔支付已經退休的老年人的養老金的義務,又須為自己個人賬戶儲備養老金,故而必然帶來雙重的養老負擔。”鄭功成說。 不同國家轉軌處理這一問題的方式不同,但都無法規避。鄭功成以智利為例,智利在將公共養老金轉變為私人養老金制度時做實了個人賬戶,是以政府發行特種長期國債即政府的空賬為條件的。我國現在個人賬戶有些沒有做實,但政府的賬面上是實的,政府在拿錢去彌補,實際上是殊途同歸。 鄭功成認為,如果將歷史上的空賬全部讓一屆政府補上,不僅對這一屆政府不公平,更是對這一代人不公正。他建議,對于歷史空賬,要用歷史的辦法去化解。比如,歷史空賬是過去30~40年間形成的,就用30~40年時間去化解,或者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條件下可以用10~20年來化解。 鄭秉文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個人賬戶無法做實的必然。 他認為,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與高速經濟成長的環境有沖突,應取消積累制。“根據薩繆爾森和艾倫定理,當一個經濟體人口增長率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之和高于投資收益率的時候,就應該采用現收現付制,而不應該選擇完全積累制。” 比如,一個人1993年參加這個制度,每年強制性扣除工資8%,現在給這個人20年2%的利息,替代率遠遠達不到現在工資的8%,甚至不到1%,所以這個人肯定不愿意把個人賬戶做實。因此,在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平均工資高速增長的時候,個人賬戶的制度設計是很難奏效的。 |
關鍵詞:延遲退休,退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