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印染行業是排污大頭 主要分布京津冀、兩廣
霧霾來了,這個長期被我們當做霧的東西,原來是非常有害的霾。霾披著霧的外衣,就像狼披著羊皮,人們在它的面前無知,麻痹,反應遲鈍。當霧霾在大江南北肆虐的時候,人們才猛然驚醒,這是我們自己制造的惡果,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向大氣排放著污染物,工廠沒有排放物的標準,沒有治理廢氣的設備。 10月30日下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舉辦茶話“我們生活在霧霾中……”,環保技術標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梁興印,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毛劍瑛,武警總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永青,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蔡義鴻等參加座談,揭到許多霧霾背后的環保問題、健康問題等。 梁興印:強行啟動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梁興印是環保技術標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長期以來,他和他的同事投身于環保技術標準的研究。他說,“環境保護部的壓力也很大,我們這個標準委員會也承擔了標準研究制定的義務”,“我們用倒逼機制,強行啟動有關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改革開放后,環保問題遲早會成為一個大的問題,這是一些環保人士早已認識到的事。梁興印說,“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關注這事,按發展規律講,應該是早就有所認識”。“國家環保總局成立后,職能有所擴大,我們開始做了許多與環保配套的工作,比如電廠的二氧化硫突出問題,當時好多人不理解,我們為什么要建立這么嚴格的脫硫設施?當時電力系統是排放量最大的,目前也是顆粒物排放量很大的。” “當時,有的單位與環保部門捉迷藏,你來檢查的時候就開著,你走了以后就關掉,打開窗戶直接排到空氣中。處理設施也是不到位的,投資不到位,運行可開可關。在環保系統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逐漸認識了大氣質量對人類生活、對于工農業有重要的影響,這是一種反逼過來的要求,也是對政府的一種要求。” 很長時間里,許多行業沒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許多工廠零裝備(防大氣污染裝備),零技術(防大氣污染技術),直接把廢氣排到空氣里。慢慢地,鋼鐵、水泥、電力、紡織印染、農藥等行業才都有了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梁興印說,除了二氧化硫,還有有機可揮發性氣體,都是形成霧霾的原因之一。氣溶膠形成的機理是什么,這些問題仍在研究之中。溶膠來源于許多廢氣,來源于和人們息息相關的許多行業,如裝修行業、餐飲業、汽車的尾氣排放、一些工業,甚至于取暖、燃氣的使用。 現在一些地方推行煤改氣,但氣也不是絕對安全沒有細微顆粒物排出來。有關測試顯示,北京煤改氣的排放量也是每立方米1到3毫克。梁興印說,“1到3毫克的概念是1000到3000微克,這不是一個小數據呀。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進一步細化。” 梁興印還說,“紡織印染行業是我們大家不太關注的行業,認為這個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實際上它的出口量和產值,還有它的從業工人,是很有規模的”。“這個行業占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8.8%,占工業源排放量的30%多,而紡織印染行業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區、兩廣地區,正好和霧霾地區是相吻合的。所以我們強行啟動了大氣污染紡織印染行業的排放標準”。 “還有農藥工業,我們原來沒有太關注,結果發現農藥行業占排放總量的4.2%左右,折合算起來,能占到工業源的16%左右”梁興印說,“現在還在運轉的農藥企業,最大的有40多億的產值,而且我們國家的農藥生產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先進,工藝也先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別的國家是不是把這個污染推到我們國家來了?” 在梁興印看來,大氣污染,不僅僅是鋼鐵、水泥,還有其他許多行業。“現在我們又啟動了化肥、涂料生產行業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排放在這些行業里,原來沒有一家是有處理裝置的,比如紡織印染行業、農藥行業,它們就沒有關注過,原來只是強調水處理,渣處理。對于大氣的污染沒有關注過。 實際上,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關注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根本沒有相關技術。零裝備,霧技術,什么都沒有。梁興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有一個港資企業,企業有大氣污染物防治設備,是不懂行的人使用20年前的設備,從形式上是解決了防治問題,實際上那些設備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那家企業的董事局主席并不知道那些設備不能用,他就認為,裝了這些設備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實際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地的環保部門是:‘你裝了這些設備,我暫時不罰你’。環保部門也沒有弄明白,這些設備是不起作用的”。 梁興印稱,“中國環境保護的質量標準就是數字法律。原來是形成重大污染事件,可以入刑,現在是你超過了數值的限制,(就可能入刑)。現在正在制定環境保護的入刑標準,根據新的環境保護法,你超標多少,超標幾次,可會入刑。現在關鍵是空氣沒有容量了,你排0.1,它也是多的。過去建立很高的煙囪,建立120米以上的煙囪,擴散面積大了,污染物稀釋了,而現在任何一個范圍,就連我們現在的房間,污染物都可能是超標的。” 在判的時候, “標準公布了,但實際執行得如何?我們的標準出臺以后,要實施標準,首先要問責。地方政府有沒有配套措施?企業有沒有相關措施?有沒有可以達標的裝備和技術?有沒有淘汰落后產能?有沒有實施清潔生產?這幾種方式應運而生,來倒逼我們的生產企業來轉型。通過科技術來提高他們的裝備,來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梁興印說。 張永青:看不見的霧霾危害更大 張永青是武警總醫院副主任醫師,她長期在呼吸科工作,對霧霾的危害深入感觸。“霧霾天氣一般來說都要防患于未然,如果我們國家能更早地去關注這些事,去減少這些排放,制定有力的政策,包括嚴格的標準,可能就不會出現目前這么嚴重的情況。但是出現了,我們怎么去應對?尤其是從健康方面如何應對?我們要逃脫這個大環境很難,但我們也要想出一些辦法來應對”。 張永青說,我們的呼吸道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從人體解剖來講,從鼻子一直到肺泡,對微粒的防護有清除和免疫的功能,一般來說,越小的微粒,對人體的損害也越大。霾的直徑一般是0.001微米至10微米,這是灰霾的主要成分。它有很多重金屬,硫、鹽、酸等,如果把這些東西吸到我們的身體里頭,會有很多的危害。 “人自身的防御功能是有限度的。一般來說,大于10微米的微粒,即我們平時能看到的揚塵,或者是大的顆粒,我們的鼻腔就可以擋住,因為至90%以上的大的顆粒,可以通過鼻毛、鼻粘膜擋住的。對于5至10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通過大氣道的纖毛的運動,可以擋住。小于5微米的顆粒,直接沉積在肺泡里。肺泡里沒有纖毛。它只能靠肺里細胞來處理。如果這些污染物量太大了,必然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影響。”張永青說。 張永青以自己的工作經歷,說明了霧霾對人體的影響。“我長期在呼吸科專業工作,尤其是霧霾天氣,門診病人成倍地增長。炎癥發生,一類原因是微生物引起的炎癥,如病菌等,另一類是化學物質和物理性的剌激,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咽炎、鼻炎,過敏感性氣管炎,以及哮喘病人等,在霧霾天氣發作的特別多”。 “既使健康人也會覺得身體不舒服,口干,咳嗽,這是由于有害氣體的侵害,也是因為霧霾引起的剌激,針對這些,我們應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張永青說,“相對來說,我們應該關閉門窗,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減少對霧霾的吸入,減少對身體的影響。出門的時候帶個口罩,可以對霧霾起一定的作用。另外注意休息,提高肌體的免疫力。除了對呼吸道的影響,霧對心腦血管也有重要的影響。” 毛劍瑛:人處室內也難以躲避霧霾 毛劍瑛是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教授級高工,在她看來,霧霾來了,人在什么樣的室內也難以躲避霧霾,再好的空調也難以隔絕室外的霧霾入侵室內。 “一遇到霧霾天,人們常說,老人和孩子不要出門。至于家里的空氣怎么樣呢,誰也不知道。”毛劍瑛說,“關著窗戶也很難受,空氣總是要流通的。家里空氣是很嚴重的問題。有地產商稱,在家里空調加了兩層的過濾,家里的PM2.5值就低了。我們做實驗發現,PM2,5是那么微小的顆粒,如果擋住它,空調需要多小多密的濾網?如果有三層過濾的話,空調機恐怕就動不了了”。 毛劍瑛還稱,“關于電廠污染問題,一個解決思路是坑口發電,兩千伏高壓都能送過來,可以把電輸送到人口集中的地方來使用,這可能是一個好的設想”。毛劍瑛說,“關于汽車排放尾氣問題,倫敦以前也是一個霧都,后來很多時候有霧但沒有霾,那里的人很自覺,把車停在市周邊,人坐地鐵進來,走路上班,路上到處是匆匆行走的人。”而中國,馬路往往成停車場了,汽車到處在堵塞,一些學校門口接孩子上下學的車全堵在一塊兒。“你在霧天開車,不要認為你在車內,就與車外的霧隔絕了,實際上霧都進來了。而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騎車上下學,沒有那么多事。”環境是方方面面互相關聯的。(記者栗占勇 陳曉紅) |
關鍵詞:排污,紡織,印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