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 公民該咋作為?可嘗試著改改生活方式
10月29日,星期二,省會石家莊的一周天氣預報顯示,“周內多霧霾天氣,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 抬眼望望窗外灰蒙蒙的景象,低頭看看手機上的天氣信息,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從去年開始,在類似消息以及配合得很好的空氣質量的夾擊下,公眾的不滿和無奈也在一點點遞增。 今年入秋以來,隨著中央高層的關注以及各地整治具體措施的相繼出臺,人們似乎感覺到一種變化正在發生。壓縮燃煤、嚴控產能、淘汰黃標車、治理浮塵……這些具體、切實的舉措次第鋪開,讓霧霾籠罩得嚴嚴實實的民眾看到了希望。盡管還停留在期待的層面,還只是一種可能性,但畢竟開始有了實質性的行動。 與此同時,一段時間以來,隨著華北的霧霾天氣的頻次加密、時間加長,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之中,都是對霧霾的抱怨聲。很多人都在抱怨,“胸悶”、“憋屈”、“呼吸不暢”。 那么,在清除霧霾的宏大語境下,公民個體還應該如何主動干預大氣污染?是不是只是抱怨、指責以及時時不忘地戴著口罩“自救”? 顯然不是。10月26日,本報聯合手機騰訊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9237個參與調查的樣本中,11150人認為公民應該“從我做起,低碳生活”,占28%多;另有23663人認為應該“監督政府,共同努力”,占60%多;只有4424人認為應該“抱怨指責,事不關己”,僅占11%。 可見,霧霾當前,不光政府有責任并切實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動真格兒的”,對一般民眾而言,也有著不可放棄的個體責任。 可以嘗試著改改生活方式 選擇步行出行的人眼見多了起來,還有自行車。“很多時候,不一定非要開車。”在記者的隨機街訪中,很多人都不認同開車,都認為過多的車輛在造成擁堵的同時,也會排放更多的尾氣,從而加劇空氣質量的惡化。 不過,記者也發現,很多時候,人們選擇開車而不是“綠色出行”,也與客觀環境有關,情非得已。比如,公共交通不方便,“現在的石家莊,高峰時候打車太難”。,“中山路大動脈修地鐵,也導致車流跑不起來”…… 此外,也有人擔心在霧霾中行走、騎自行車,會受到霧霾更多的侵襲,還不如躲進車里面。河北經貿大學教授、石家莊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張忠民提起中小學的晨起跑操,一直耿耿于懷。在他看來,早晨正是霧霾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大量的戶外活動不僅不能健身,還會遭到霧霾侵襲。 作為環保的倡導和踐行者,張忠民不僅一直堅持“綠色出行”,而且還特別強調減少無效出行。“市民出行一定要有規劃,少跑冤枉路。當然,政府部門、服務行業也應該提高服務意識,能一次辦結的就不要讓人一趟一趟跑。”“隨著城市智慧化水平的提高,相信以往很多必須要跑的路,都可以省掉。”“作為一個平原城市,理想的出行方式應該是發達的公共交通,輔以自行車、步行這樣的通行方式。至于家庭轎車,不妨用在郊游或者區際之間的交通上面。”張忠民說。 事實上,這樣的意見正在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環保公益人士的倡導之外,政府也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綠色發展,尤其是發布霾預警時倡導市民多選乘公共交通工具。 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公共治理 即如本報網上調查結果顯示的那樣,作為個體的公民,也可能主動參與霧霾的公共治理。這一點,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治理霧霾,就應該打一場人民戰爭。”談及公眾參與,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郭斌如是表示。“人民戰爭”的提法十分符合目前的形勢。這是因為,具體的民眾不僅僅是環境的接受者,也是資源的消費者和污染的制造者。盡管政府有責任、有義務代表民眾轉變發展方式,但公民也沒有理由置身事外。 郭斌認為,面對民眾日漸高漲的治理霧霾呼聲,政府也正在拿出積極的舉措。比如,污染企業搬遷,產業轉型升級等等。“霧霾的形成,污染物排放應放在第一位。”而根據2012年環保部環境公告,我省大氣污染排放量形勢嚴峻。其中,煙粉塵排放近140萬噸,位列第一;二氧化硫140萬噸,排在第二位。郭斌表示,目前石家莊市正在委托氣象科學機構做源分析。搞清楚真正的污染源,才能夠有的放矢治理大氣。“公民個人應該主動參與大氣治理。當然,這種參與主要體現在從自己周圍以及力所能及的范圍做起。”郭斌十分認同公眾參與的做法。不過,對于此前省內一些城市的滿街灑水,乃至“洗城”的做法,郭斌并不看好,“灑水、洗城能起到一種應急的作用,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公民可以積極、及時舉報污染源,同時,也要踴躍獻計獻策,提高政府治理霧霾的技術水平。”張忠民認為,以公民的方式參與治理,并不是可有可無,堅持下來,一定會有變化。比如,“隨手拍”活動,就很有價值。 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時候,政府問計于民,并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尋求社會認同的過程。 可以追問一下政府信息公開 近年來,環保部門官網上公布的污染指數、空氣質量日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自己生活的城市是不是又一次名列“十大污染城市”,具體排名如何,PM2.5的數據是不是又一次爆表?…… 公開引來關切,關切匯聚民意,而民意,最終將推動政府的行動并成為政府指導各項工作的標尺。 這樣的情形,在以往顯然難以想象。如今的民眾,不僅能夠熟稔地區分“霧”與“霾”,對于各項污染物的名稱、比例也清楚得很。每月所在城市的空氣良好天數、污染級別、啟動應急預案的要件等等,均已成為尋常知識。 而霧霾信息的日漸公開,既得益于霧霾天氣的現身說法,也得益于廣大民眾持續不斷地追問。河北省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新聞發言人郭迎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省的霧霾預警已經能夠通過各種傳播方式發送。對于公眾高度關心的空氣質量監測選點問題,除了世紀公園等監測點,石家莊市也正在準備增加新的監測點。 政府對民意的積極回應,也許能夠部分緩解民眾的焦慮。 10月2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2013年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工作方案》,提出將通過3年至5年時間,建立覆蓋全國的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網絡,掌握不同地區PM2.5污染特征及成分差異,了解不同地區空氣污染健康影響狀況。 作為華北地區污染嚴重的地區,我省被列入首批16個省(直轄市)范圍,省疾控中心環境衛生監測與評價所所長劉毅剛介紹說,“監測啟動后,省疾控中心將會選取幾個監測點,對PM2.5進行現場檢測,對大氣進行采樣和后期分析。” 此外,部門與部門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政府之間也在實現互聯互通、聯防聯控。這樣,既可以做好預報服務,也可以分析近期霧霾過程發生并穩定維持的成因、影響,以及后期的綜合研判。 清霾行動,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 也有人認為公民的干預努力“作用有限”。 環保志愿者張園園表示,公民個體的作用不能過高估計。目前,也只能是從自身做起,環保組織、環保志愿者倒是很積極、充滿熱情,但依然止是倡導宣傳。“不正視這個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環保面臨的困境。” 不過,張園園也認為,堅持發聲很重要。“正是因為環保組織、志愿者乃至一般民眾堅持不懈的傳播、倡導,才影響到了政府的態度,有了積極的回應。”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并不孤獨。在本報與手機騰訊網的聯合調查中,有六成受眾認為應該“監督政府,共同努力”。也就是說,唯有民意與政府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才有可能真正推動各項治理工作的切實推進。 在治理霧霾的問題上,政府與公民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長期以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確實需要改變,在環境越來愈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的條件下,依然沿襲以往的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做法已經不可復制,作為經濟社會的主導者,政府天然有責任負起相應的責任來,改變追求GDP的政績訴求,真正把清潔空氣、壯美山河放到首要位置上來。 另一方面,公民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不抱怨、不指責,在讓自身的生產生活更符合環保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公共治理,監督政府依法行政。 |
關鍵詞:治理,霧霾,公民,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