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氣污染]從縣域到省域 治霾誰能獨善其身
從石家莊到邢臺,再到邯鄲;再從邯鄲到邢臺,回到石家莊。10月28日,記者奔波了一天,沒有看到一秒的太陽。濃重的霧霾覆蓋了國道、高速公路、省道、縣道的角角落落。 昔日直接向空中噴吐的石灰窯、玻璃廠統統關閉了,靜靜地戳在霧霾中,接受曾經制造的污染的回饋。 當日傍晚,環保部網站顯示,石家莊邢臺兩地空氣質量污染指數再次爆表。 一度,縣域范圍內的小污染源被勒令關停,只是地理位置上的周轉,從此縣搬遷至彼縣。記者深入邢臺邯鄲沿線走訪,發現上述現象好轉。縣域間的治霾,從往日的各自為戰到現今的合作治霾,已成為共識。 飽受詬病的各掃門前雪,運用在治霾這場全民戰爭中,也有著獨到的妙處:各自的門前先掃凈,區域之間談合作。如此,霧霾還會再來嗎? 縣域“叫停”污染企業 10月21日,邢臺市政府公布了國慶期間查處的45起環境違法案件,其中內丘縣對無環保審批手續、無污染治理設施、直接向大氣排放粉塵的20家小石子場予以關停取締;臨城縣環保局在檢查中發現上溝村小石灰窯直接排放粉塵、廢氣,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拆除生產設備……對沒有按要求完成檢查任務的10縣(市、區)通報批評,另外有兩個縣(市、區)被責令作出檢查。 事實上,在這場浩大的治霾戰爭打響之前,上述的部分區域都是重要的空氣污染源。永年、沙河交界107國道沿線的玻璃廠、鑄造廠,一度被當地人稱之為“黑煙囪”,盡管這些廠企消化了當地相當一部分勞動力,也并不為老百姓所認可。 改觀始于治霾 10月28日,記者從石家莊出發前往邢臺邯鄲107國道沿線,化工廠和玻璃廠的煙囪聳立在灰色的霧氣中,不見一絲黑煙。當地村民介紹說,上頭讓停了,“不知道嘛時候開工”。 治理前,根據環保部網站數據,今年1月份到9月份,邢臺市嚴重污染天氣41天,重度污染58天,良好以上天氣只有32天;9月28日-30日,又連續3天重度污染。邢臺成為環保部監測的74個城市中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縣域內噴吐黑煙的工廠停工,不會瞬間帶來空氣的好轉,然而這畢竟是個好的開端,雖然當日記者奔波了一天,沒有看到一秒的太陽。 治理流動起來的污染源 和停工的正規廠企比,散落在村落鄉間的小土企的危害更甚。土法煉制,無任何措施的純對天排放,在個人獲得私利的同時,空氣就這樣一點點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永年當地人介紹說,一度,當地的小煉油極為猖狂,重點村幾乎戶戶都有院落冒著黑煙,滿村都是刺鼻的油污味,院子里晾曬的衣服,掛一中午就是一層黑。晚上加工的集中時段,在院子里吃飯都嗆鼻子。 永年當地政府并非無舉動,該縣環保局網站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當地就頻頻組織清理邯鄲縣和永年縣交界區域的小煉油作坊。2012年7月,當地又組織100多人,對臨洺關鎮和西蘇鄉的東召莊、孔村、蘇固、北東固、碾頭村等6家存有復工隱患的“小化工”、“小煉油”,按照“清除生產原料、搗毀設備”的標準現場采取了強制取締措施,使其徹底喪失了復工生產條件。 不料,永年大力整治后,這些沒有大型的設備也不需要大面積土地的土煉造,竟然用拖拉機拉著簡陋的設備在鄉間流動生產。一度,邯臨線的曲周、雞澤縣交界處被這些到處流動的小土企悄無聲息地占據。有村民稱,那刺鼻的氣味讓人喘氣都困難。 28日,記者沿著邯臨線穿過雞澤縣達到曹莊鎮,沿途已不見冒煙,除在雞澤縣城邊有一戶冒著黑煙,散發著濃重的氣味外,覆蓋雞澤、曲周的,只有灰色且沉重的霧霾。 無獨有偶,邯鄲環保局網站公布的最新治理大氣污染信息中顯示,10月20日魏縣環保局牽頭,縣公安局、電力公司和有關鄉鎮配合,出動240名執法人員,取締拆除反彈的小塑料顆粒加工點16家,烤鞋底加工點3家,小煉油4家,吊離沒收變壓器30臺,剪斷高壓線路3000米。拆除了小鍋爐、鐵欄、反應爐、冷卻池、行吊。 遍地開花的治理,流動的土煉造愈發無處藏身,而這正是治霾所需要的。 合作治霾已箭在弦上 縣域之間的治霾從各掃門前雪到現在的合作治霾,在從縣域將視線擴展至省域,幾乎所有的聲音都在暗示,治理空氣的污染要合作。 10月17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省科協承辦的京津冀晉蒙環首都區域生態建設座談會,迎來了全國五地60余位專家院士研討會診。專家們認為,如何讓治污付出能在區域受益中有所回報,是激勵區域合作的關鍵。 顯然,“關鍵”已經得到了國家級的支持,對于區域治理的財政補貼,已經得到了財政部的50億元作為后援。 財政部10月14日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已于日前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具體包括京津冀晉魯和內蒙古6個省市區并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 財政部表示,該項資金將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上述地區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本年度結束后,中央財政將對上述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考核,根據實際考核結果再進行獎勵資金清算,突出績效導向作用。 如何將聯防合作運用到治霾中,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在這次座談會上提出,要按照責任共擔、權責對應、利益共享、協商統籌的原則推進區域協作。在整個區域間構建補償機制和共同環境資金,建立一個良性的利益協調機制,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方向。這種合作機制下,各方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激發,更愿意加入到合作框架中來。張世秋認為,成本投入更大的地區得到一定經濟補償,區域內同時獲得了更好的空氣質量,從而實現各方多贏和利益共享。 經濟補償是一方面,如何推進聯防聯控工作,協調解決區域內突出重大環境問題更是重點。10月23日,六省市區七部委協作聯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也在北京實質性啟動,這是貫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舉措。 今后,在新機制下,按照“責任共擔、信息共享、協商統籌、聯防聯控”的工作原則,北京等6省市區和環境保護部等國家部委,將執行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力度。 合作治霾已箭在弦上 區域合作到底多重要 治霾,是全國第一次大范圍地針對污染開展的省域合作。而“合作”更是這項治理的最搶眼的關鍵詞。 2012年12月,環保部發布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其中明確提出,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區域內城市連片發展,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 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受外來源的貢獻率達30%至40%,氮氧化物為12%至20%,可吸入顆粒物為16%至26%;區域內城市大氣污染變化過程呈現明顯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氣一般在一天內先后出現。這也是對城市的區域污染進行的首次定性。 今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更是將建立區域協作機制,統籌區域環境治理單獨列出,對任務分解、考核辦法以至于責任人追責做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力爭“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國家層面調度多省聯動治理空氣污染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只因污染將環境倒逼到沒有退路。而河北將在這次聯動中的付出和收獲,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和程度推進。 空氣是流動的,特別是我們所處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治污治霾必須協同作戰。畢竟,無論是省域之間,還是縣域之間,誰也不能捂住自己地盤上空的壞空氣不禍害鄰居,也不能捂住自己地盤上空的好空氣獨善其身。(記者白云/文 田明/圖) |
關鍵詞:治霾,大氣污染,治理,縣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