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屏奴”低齡化關鍵在于引導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超六成10歲以前“觸網”,約1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在現代人被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電子屏幕包圍而成為“屏幕奴隸”的當下,這組調查數據凸顯了我國“屏奴”群體日益低齡化的新趨向。(10月24日《北京晨報》) 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屏奴”低齡化,其實并不奇怪。雖然數據龐大得很恐怖,但要說孩子多成為“屏奴”,恐怕有些夸張。因為屏奴,指的是那些因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從而過度面對電子屏幕的人。不過,要引起高度警惕卻是必須的。 孩子如果長時間沉迷于互聯網,甚至是手不離機,顯然不是好事,一方面會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要知道,許多心理疾病就是由此衍生的。在一些孩子身上,已經有了封閉、孤僻等網絡沉迷癥的特征。瑞典一項研究顯示,沉溺于智能手機和網絡還會引發睡眠紊亂,進而讓人出現抑郁癥狀;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英國調查顯示,會上網、會玩電腦游戲、會使用iPhone或iPad、會使用DVD影碟機的孩子比例都不低,但孩子們的基本生活技能差,65%不會泡茶,81%不會看地圖,45%不會系鞋帶,72%不會制作紙模型,59%不會爬樹。說起來,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只不過是工具。適當地接觸是必要的,但如果變成了“屏奴”,則就存在危險性。 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空下來的時間很少有活動去填充。而一些家長忙于工作,為了讓孩子高興,也就將手機、電腦塞給孩子。自然也就使孩子產生了依賴性。 對于孩子上網、玩電腦,不必過于恐懼。最為關鍵的是要正確引導。其一,應該給孩子控制上網、玩電腦的時間,使其不能沉迷于其中;其二,對于孩子上網玩的內容要進行監控,孩子自制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網絡上有許多誘惑,孩子不太清楚,家長要作好引導工作;其三,無論是學校,還是父母,都應該教給學生一些上網知識,增強孩子的“網絡道德”,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其四,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能夠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其五,博物館、圖書館、社區等公益性場所,不僅要開放,更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孩子。 孩子成為“屏奴”不是好事,但也不必恐懼,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引導。既不使孩子沉迷,又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正確上網,如何使網絡變成有益的學習工具。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
關鍵詞:屏奴,低齡化,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