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華:人可以退,良心必須留下
呂振華是河北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以下簡稱中捷)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采訪他得“找空兒”。因為他基本上是在外邊“跑”,“跑”項目、“跑”合作,為中捷招商引資。 用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戰勝的話說,“項目就是呂書記的心尖子、命根子”。 在人們講述他的人生故事里,你能簡單“勾勒”出這個人:不畏艱難,有膽有識,敢于變革,做事有雄心,做人講良心。 我想,源于這些,但絕不止這些,成就了中捷的華麗轉身,也成就了中捷的成長速度。 多年努力,將鹽堿灘打造成招商寶地 十年,中捷從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堿灘變成了現代新城,從一個“沒落”的小農場變成了產值近百億、財政收入38.2億元的開發區。 中捷的前身中捷友誼農場,是一個國際合作性的大型農墾企業。1956年初,朱德率團出訪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政府贈送給中國一套可耕種10萬畝土地的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隨后,國家和省政府用這套機械設備在河北省滄州市籌建了一個國有農場。 2003年河北省農墾改制,“行政派出、一級財政”,中捷友誼農場“變身”為中捷開發區。此時,呂振華已擔任中捷的主要領導,新體制帶來了新機遇,但一窮二白的基礎和條件,中捷怎么看也不像個開發區,太多的“怎么辦”擺在了中捷面前。 “中捷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突破思想囚籠的過程。”呂振華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當時,中捷除了國有隊之外,還有15個村的農民在100平方公里的荒堿地上生活,這既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又是開發區必需的資源要素。2004年,呂振華“土地換年金”開啟了“農村戰略轉型”之路。在自愿的基礎上,把村民手中的土地協議收歸園區管理,給予村民包括轉型生活費、養老保險、勞動就業在內的永續保障。 “這是一條國內沒有先人走過的路。與其他地方占地一次性補償不同,我們把百姓根本的、長遠的利益與園區開發建設相統籌,把本來最敏感、最容易制造利益沖突的問題,變成了為群眾謀利益、謀出路的好方式。今天,15萬畝土地的使用權為招商引資、現代農業和新城建設創造了‘一馬平川’的優勢條件。” 勇敢“亮劍”,誓將發展道路進行到底 呂振華一次次“亮劍”,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在中捷都一一變成現實。 中捷石化和中海油的聯姻是園區發展的歷史性事件,被稱做是“螞蟻娶大象”。 呂振華對此也頗為自豪。 “我們一直都有招‘大’引‘央企’的夢想,這次機遇非常難得,我們展現出自己的優勢和誠意,通過一系列的努力,27次談判,最終達成了雙方的聯姻。”事實證明了決策的正確。去年中海油中捷石化銷售收入118億元,稅金達到27.5億元,是中捷石化尋求合作之前30年總和的兩倍多。 “把發展搞上去,是對人民最大的負責,發展是我們奉獻給老百姓的最大福利”“發展是一條無盡的路,我們只是一個行者,行者無疆,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有起點、沒有終點。”呂振華說得擲地有聲。 關注民生問題,以群眾遭受貧困為恥 中捷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助理周延生講了這樣一件事: 2005年春節前,他陪同呂振華到村隊慰問貧困戶。當走進一戶農家,眼前的情景讓他們震驚了: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癱趴在炕上,兩只眼睛里充滿了無助和期望。呂振華用愧疚的眼神望著炕上的小姑娘,哽咽著說:“閨女,好好養病,會好起來的。”走出這個貧困戶,呂振華沉默了很久。他對隨從的人說:“訪貧問苦不應是我們工作的永恒內容,不能讓所有窮人改變命運,那將是我們的恥辱。” 春節后,他立即安排機關干部組成三個調查組,到社區、村隊,分別找出一百個最貧困的家庭。一個月后,一個以“重大疾病”“重大災難”“愛心助學”為主體的“善達基金”救助管理辦法迅速出臺。現如今,重大疾病患者,除享受醫保外,剩余部分由“善達基金”兜底,中捷人無論在哪兒看病,都可享受80%以上的醫療報銷;在校學生可享受15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大學生可得到三千元至五千元的資助;發生災難的家庭能夠得到高達5萬元的救助。99%的達齡人員享受省級養老保險退休。再有三五年,中捷的所有人不用自己掏錢都能住上好房。呂振華的養老、教育、醫療、生活、住房“五個全覆蓋”民生體系正在日益完善。 呂振華這樣對記者說;“過去欠老百姓的,現在要還老百姓,所做的一切都是‘還賬’。” 本欲今年內退的呂振華,又“接令繼續掌帥印”再干三年。 呂振華說:“一個地方領導,為官一任,要做到‘在時比來時好,走時比在時好!’我在中捷奮斗了幾十年,人可以退,可以走,但良心必須留下!”(記者 周麗婷) |
關鍵詞:呂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