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國恥”與中國的孝道
日前,英國衛生部長亨特談到,該國有幾十萬孤獨老人被社會遺忘,這是“國恥”,并呼吁向中國學習孝道文化,吸取中國人照顧老人的經驗。 曾經有人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將孤獨歸因于個體原因。但最近的調查顯示,英格蘭有80萬“長期孤獨”的老人,還有500萬老人終日“與電視機為伴”。當孤獨如瘟疫蔓延,那么多人都難逃厄運時候,再將之歸因于個體的原因,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孤獨是一種時代病,病源深植于社會文化的內核。個人主義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浪潮而勃興,其核心命題就包括人格獨立、個體解放。在個人主義的視野里,家庭,尤其是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更多被視為對個體和個性的束縛。在這種社會思潮之下,核心家庭隨之興起,相對應的,就是聯合家庭、主干家庭等大家庭的衰落,直至大面積解體。大家庭解體之后,代際之間的契約和聯系紐帶必然受到削弱。 個人主義的功過是非是過于宏大的命題,僅就家庭領域來說,大家庭的解體和核心家庭的興起,確實使人們獲得了更大的獨立性、個性解放和自由選擇機會。成年子女不必與父母同住,愛去哪里就去哪里,這種自由自在,是傳統社會里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但當期收益往往意味著未來負債,當這些子女老去的時候,他們的成年子女同樣會離家出走,剩下他們空巢守望。老年期的孤獨,就如同宿命一般輪回。 伴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社會保障制度。但社會保障主要承擔了經濟保障,對于老人親情的渴望、陪伴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往往無能為力。亨特所言的“國恥”,并非指老年群體的貧窮,而是指他們的孤獨。在物質生產、制度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密切契合,共同構筑的制度文化統一體面前,老人的孤獨絕非個人選擇,相反它幾乎是注定的。這才是“國恥”的“恥”之所在。 面對這種困境,亨特將目光投向中國,試圖在孝道文化中求解。對此,首先我們有理由感到驕傲。《爾雅》曰“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包涵了晚輩處理與長輩關系的時候,一系列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不僅如此,與“百行孝為先”價值觀相應的制度安排,還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保證“孝”在社會家庭領域的全面落實。如此,孝道文化不但使老人免受孤獨,還使他們享有尊嚴幸福。 但另一方面,驕傲之余我們也不能缺乏自省。傳統的孝道文化,與傳統社會的物質生產、制度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相契合,但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這幾個方面都與孝道文化一起,經受了巨大沖擊。個人主義日益興起,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核心家庭取代聯合家庭、主干家庭,越來越多老年人空巢守望、忍受孤獨,這些問題在當下社會一件不缺。甚至孤獨的不僅僅是老人,如果過度強調“個體”的個人主義盛行,注重自我往往忽視責任,張揚個性難免人際疏離。沒有了責任感和親密感,在無邊無際的人海里,個體終歸成為“無根之萍”,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獨和虛無。 英國的“國恥”說為我們提供了啟示,他們對于中國孝道文化的推崇,既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又提醒我們必須對傳統文化做出符合現代性的闡釋,使之煥發新的生命。、 |
關鍵詞:國恥,孝道,孤獨老人,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