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諾獎得主不用手機說起
“諾獎得主不用手機!真的假的?”嘿,別太急著為此瞠目結舌面面相覷。人家當事人都已大方承認了:要不是在街上被鄰居叫住道賀,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獲殊榮的消息。 他是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希格斯教授。而且事實確鑿,希格斯教授至今不用手機也不大看電視,住所不接網絡。 這個高速信息化時代,又多了一位飄逸的、與潮流脫軌的遺世獨立者。 對于更廣大的普通人來說,諾獎多了一位值得敬重的知識分子。無論是面對盛譽時低調害羞,還是至今過著令某些人驚訝的“低科技”生活,都絲毫沒有影響到希格斯繼續潛心鉆研學問。他,有自己的定力。 這讓人不由聯想到今年的另一位諾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門羅。當越來越多人因強大的商業力量墮落為小說“寫手”,大筆一揮即刻洋洋灑灑、且財源滾滾而來時,這位被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的作者卻始終惜字如金。她把寫作視為“一場絕望的競賽”,但在過往的大半生里“沒有一天停止過寫作”。她,亦有自己的定力,穩如磐石。 忽然又想到,近日科技部部長萬鋼怒斥我國科研經費問題。有媒體梳理近三年國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審計報告時則發現,科研經費被“貪”“吞”“挪”“騙”現象屢見不鮮,“黑洞”驚人。其所引用的數據事例,說“觸目驚心”都不為過。 為何總量居世界第三、年度過萬億元的科研投入,卻沒有換來與之相應的科技創新效應?如今有希格斯和門羅的“定力”在前方閃閃發亮,光是“急功近利”這四字批語,想必已能叫“黑洞”制造者、深挖者、轉包者、批發者難以有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懶惰、虛弱與造假再做任何的矯飾與偽裝了。 如何讓科研經費的“好鋼”用到刀刃上?如何讓科研投入真正發揮應有效益?多年來,不少專業或科技界人士為此雙眉緊鎖、進言獻策。其中,“必須加快推進科研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重要共識。然而,若是沒有更多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希格斯們”、“門羅們”,再好的機制、規則若沒有可以坐實它的人,恐怕也只會淪為一紙空談。 王國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先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然后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若希格斯、門羅與王先生有緣在某重時空相遇,沒準還真會互引為知己。今日中國治學者仍眾,治學事業雖經歷數千載洗禮,但嚴格來說,百尺竿頭剛剛起步。對他們而言,或可以此三境界照照自身。 在如今這個時代,不被高科技包圍都難。但比用不用手機電腦、懂不懂微信微博、趕不趕得上時髦更重要的是,用什么來安頓自己的身心。且立潮流中,要不要被它裹著走,人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的。若如希格斯般有自己傾心相對的事業,被指為“互聯網時代的奧特曼(OutMan,網絡用語,意為落伍之人)”又如何呢?(作者柳森摘編自《解放日報》) |
關鍵詞:諾獎得主,希格斯,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