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城古石橋梁坍塌 亟需修繕 為中國橋梁史之最
祖孫三代歷經60年建成 系中國橋梁史上最大“三叉石拱橋” 在臨城縣竹壁村有一座修建在兩水匯流處的石橋,系三叉雙孔石拱橋,故稱“三叉紫金橋”,當地人稱蛤蟆橋,始建于322年前,據不完全統計該橋在中國的橋梁史上是最大的一個“三叉石拱橋”。因其特殊的建橋工藝,2008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為保護乏力,石橋上的望柱和望板都不見了,自去年雨季,石橋的一側再次發生坍塌,至今無人保護和修繕。 蛤蟆橋的一側坍塌 通訊員白全忠攝 蛤蟆橋一側坍塌 通訊員白全忠攝 三叉紫金橋通訊員白全忠攝 祖孫三代歷經60年建橋 石橋位于竹壁村東北,該村大多數人都姓陳,而建橋者就是竹壁村陳姓的先人。據《臨城縣志》記載,古橋始建于明崇禎三年,完工于清康熙三十年,為竹壁村民陳志美、陳三光、陳文顯祖孫三代人歷經61年建成。此橋由青石筑成,總長108米,寬5米,高8米,欄桿系80個望柱嵌78塊石望板,三叉兩孔,呈人字形,故又名雙脊橋或者雙濟橋,古時為臨城至元氏大道上交通要道。 歷經300多年的風雨,如今的石橋已經破敗不堪,近幾年來,更有重型貨車在橋上通過。據當地村民介紹,去年曾經有一輛貨車從橋上翻下去,造成部分橋面垮塌,今年雨季該橋再次發生坍塌,雖然在石橋的東邊已經建了一座新橋,但是一些小型車輛還從石橋上通過。記者看到,石橋上還有殘存的石頭望板,但是望柱已經不見了蹤影。“原來橋下面,還有一塊巨石,從上面看像個蛤蟆,所以這個橋又叫蛤蟆橋,現在石頭看不見了,原來記載建橋的石碑也看不見了。”當地村民介紹。 古石橋亟需保護和修繕 “蛤蟆橋之所以價值非常高,因為這座橋除了建造的工藝和方式外,還是愚公精神的一種象征。”邢文化倡導與傳播者白全忠介紹,愚公是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座石橋歷經60年,祖孫三代方修建而成,不但需要財富,更需要恒心,正是愚公精神的完美體現。如今的蛤蟆橋橋面已破爛不堪,青石板的路面早不見了蹤影,從橋面的坑洼程度能看出雨天有多泥濘。 橋兩側的青石護欄基本無存,僅有的幾塊也倒伏在地,分岔的橋身兩部分均為單拱,拱頂的吸水獸浮雕依舊清晰,但橋身卻是傷痕累累。“看到老祖宗建造的石橋,如今成了這個樣子,作為后代我們心里的滋味難以形容。”竹壁村一位陳姓后人說,(記者盧玉輝) |
關鍵詞:古石橋,坍塌,修繕,臨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