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監督不缺席 群眾才能不麻煩
近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我省武邑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工作人員態度粗暴、刁難辦證群眾的問題。對此,省公安廳黨委高度重視,要求全省公安機關吸取教訓,切實整飭窗口單位紀律作風,提升服務質量效能,回應媒體監督和人民群眾期待。據了解,根據干部管理權限,武邑縣紀委、監察局已經對兩名涉事民警、主管領導分別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據本報10月13日報道) 武邑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工作人員面對前來辦護照的小周,態度冷漠傲慢不說,還故意敷衍、刁難,著實令人氣憤。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事件曝光后,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回應公眾質疑,及時處理問題,相關領導表態“誰給人民群眾找麻煩,我們就一定讓他有麻煩!”這體現了反對“四風”、對人民負責的堅定態度,無疑值得肯定。 在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理之后,此事看上去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但我們的思考卻不能就此停止。當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武邑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工作人員為何還故意敷衍、刁難前來辦事的群眾?在筆者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常監督的缺席。 試想,如果武邑縣相關方面有一個通暢的投訴、監督渠道,那么小周在一次辦護照無果的情況下,可能早就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投訴;如果該局有因刁難群眾而被快速舉報并受到嚴肅處理的前車之鑒,那么該工作人員又怎么敢“心思坦然”地折騰小周六次?這一事件之所以沒有通過日常的監督渠道解決,合理的推測可能有兩個:一是小周根本就沒有在該單位看到、聽到進行投訴舉報的任何提示;二是小周已經就該問題進行了投訴,但卻如泥牛入海,沒有任何回音。可以想到,正是發覺舉報無門或者投訴無效之后,憤怒而無奈的小周才會將此事“捅”給了媒體。 事實上,小周的遭遇并非個案。在很多地方,群眾辦事總會遭遇這樣那樣的“麻煩”,而在種種“麻煩”的背后也總能看到日常監督的缺席。有的地方一直未搭建群眾舉報投訴的監督平臺,日常監督僅僅局限在單位內部;有的地方倒是搭建了平臺,但所謂的“熱線”要么壓根打不進去,要么打進去也是無人接聽;更有甚者,對群眾的投訴舉報只是聽聽記記了事,將日常監督異化成了內部包庇。當種種日常監督手段成為擺設,當群眾的投訴、監督成為一句空話,一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難免就會有恃無恐——“反正我怎么折騰你,上級也看不到;反正你投訴無門,又能拿我怎樣?”如此一來,一些地方出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也就不足為怪了。 給群眾找“麻煩”,反映出的當然是思想作風問題,但同時也是制度問題,特別是監督問題。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武邑縣此次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要想讓黨員干部真正做到不給群眾找“麻煩”,不僅僅要切實引導作風轉變,更要從制度上套緊監督的“金箍”。 唯有建立起周密高效的日常監督機制,公務人員才不敢給群眾“找麻煩”,群眾也才能真正與各種不必要的“麻煩”說再見。 |
關鍵詞:辦證難,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