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英余熱獻農村:沒啥愛好 就是愛和農民打交道
世英大道 一個村莊的嬗變 10日上午,位于東留善固村村外的東留善固棉紡廠機器轟鳴,已有8年歷史的棉紡廠如今吸納了百余名村民打工。 雖然這家廠子的老板剛剛換人,但之前的老板,溫州人陳永明對于張士英記憶猶新。 2005年大年二十八,張士英與呂廷祥驅車一天半趕赴溫州招商。因為聽說有本事的溫州人過年才能在家中找到,所以,他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在溫州,他們分頭拜訪了四位溫州老板,在隨后的推介會上,共有27家溫州企業參加,最終經過努力,前后有三家溫州企業決定投資東留善固。張士英當時就給陳永明打包票,“村里人可交,我給你擔保,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保護你們企業一天。”感動得陳永明說,“不和你們合作,我就不能算會經商。” 如今,曾經4000畝的沙荒地已經成為廠區林立的邢臺市級經濟開發區,張士英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他告訴記者,起初,這個政治掛帥的村莊在經濟發展上一直畏首畏尾,躑躅不前,為此,他深入調研,費心反思,逐漸理出了“抓住集體、放開個體、多業并舉、共同富裕”的思路,“‘放’很重要”,談及此,張士英拉長聲音,提高聲調,“就是鼓勵他們理直氣壯地發展個體經濟,這不僅不是給呂玉蘭抹黑,還是給她增光添彩。中國共產黨是窮出身,但不信窮。” 東留善固放開手腳,個體和私營經濟迅猛發展,村民們什么賺錢做什么,養鴨、建棉花加工廠、辦軸承加工廠……“雨后春筍,脫韁之馬,決堤之海。”張士英連用三個詞語形容當時盛景。據悉,2012年,東留善固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70%的村民從土地中轉移出來務工、經商、搞三產,當初規劃2012年人均收入5000元,現在,最低收入的人也有5000元。 重要的是,還有人的轉變。 在張士英獨創黨課聽講中,“80后”呂繼濤成為了該村最年輕的黨支部委員,“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為人民服務可以這么有成就”。58歲的孫俊曉也是在張士英顧問的13年中光榮入黨。這位打動張士英被其譽為一輩子學雷鋒的樸實農民,受張士英影響,“要把好事繼續做下去”。 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來看如今的東留善固:村里的小喇叭常年不停,每天除轉播中央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和本村新聞外,主要就是道德與法制內容。每年春秋兩季,舉辦公開曬被子活動,令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年輕人知恥后勇。村里70歲以上老人每月會領到13元的“蘸醋錢”,80歲以上老人會收到生日蛋糕,村里每年對評為好媳婦的人,不管本村外村,由村干部帶隊,敲鑼打鼓到娘家報喜掛匾,這讓好媳婦在盡享榮耀的同時,也使得許多外村的娘家人成了東留善固的文明促進者。 |
關鍵詞:張士英,余熱,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