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代替人 近千億美元“黃金產業”亟待開發
“2035年,是機器人的時代!”這是科幻電影《我,機器人》里的一句臺詞。 機器人時代,愈走愈近了嗎?雖然還遠未到2035年,但機器工人、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已經滲透進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擔起工人、保姆等責任,人們已開始體驗這項前沿科技帶來的便利。 敏銳覺察這一未來產業,我省搶先布局。目前唐山已初步建起以唐山松下、唐山開元、唐山開誠為龍頭,涉及焊接機器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等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預計到2015年,唐山市將建成年產值200億元的全國最大機器人產業基地。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9月27日至29日,在河北工業大學舉行的先端裝備制造發展論壇上,120多名國內外裝備制造領域專家形成普遍共識: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可以促進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變。 碰撞一:蛇形機器人與熨衣服機器人,誰代表設計方向? 老觀點:智能和自動化優先新觀點:社會需要才是出發點 “好球!”9月27日,南開大學機器人與信息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劉景泰在論壇上剛打開一段視頻,里面兩個機器人對打乒乓球的場景就吸引了眾多與會者。一招一式平穩接球,連續打了多個回合,觀眾們禁不住喝起彩來。“現在機器人只能做到簡單接球,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要讓它變得更加智能。”在劉景泰的描述里,經過技術改進,兩個機器人不僅能實現扣球等高難度動作,還將從合作走向競爭,在人的指揮下進行比賽。 與國內專家更加專注智能和自動化不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馬書根教授所展示的機器人卻大不相同。 剛開始,黑黢黢的普通樣子,粗糙的外表,屏幕上出現的一個蛇形機器人并沒引起過多人注意。誰知這貌不驚人的小玩意一下水,就展示出它與眾不同的本事:爬得飛快不說,還有輪子和槳,水陸兩棲都能用。“我們更看重功能應用。”馬書根介紹,這種蛇形機器人可以勝任土地、泥沼、水下等多種環境,幫助稻田除草,解決人的大麻煩。 不僅如此,在馬書根展示的視頻里,幾乎所有機器人的設計本意都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這款下水道機器人是為了吸附下水道中的污垢。這款是一名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是一個高空擦玻璃機器人”。 “智能化當然很重要,但我認為,做機器人不是目的,社會需要才是出發點。”馬書根表示,科研的出發點,要放在對社會有什么貢獻、能否推廣到實踐中去。“比如有人費很大力氣研發了熨衣服機器人,但這其實只要改進衣服面料就能解決,生產出的機器人即便科技含量再高,也毫無意義。再比如,用洗衣機來洗衣服本來就能洗得很干凈,又何必再耗時耗力去研究洗衣服機器人呢?” “機器人不可能代替人,機器人研究的目的是把人解放出來。”這一觀點與唐山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據唐山市科技局黨組副書記盛志國介紹,唐山松下向市場提供7000套薄板焊接機器人系統;開誠集團研發出礦用鉆孔探測機器人、礦用潛水機器人等,都是針對制造、煤礦等行業的具體需求。 “機器人實際就是一個工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趙杰建議,機器人產業基地在發展時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要根據自身區域特色和自身條件,確定地方產業定位。 |
關鍵詞:機器,黃金產業,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