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3年的情緣 離休干部張士英“余熱”獻農村
9日近9時,呂廷祥拿著掃帚正在打掃呂玉蘭紀念館門前空地,腿腳看上去有些不便,“去年患腦血栓留下的后遺癥”。這位執掌呂玉蘭故鄉———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20年的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在十幾年前就萌生退意,但因為一位老人的到來,他決定繼續堅持。 能讓呂廷祥堅持下來的老人叫張士英,曾任邢臺地委副書記。2000年,從河北省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職務離休兩年后,年近七旬的張士英決定回歸農村。機緣巧合,他選擇了成為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的001號顧問。自此,這位至今有65年黨齡的老黨員在這里再次迸發生機。 1 一封聘書的誠邀 9日10時,張士英13年來第85次踏上東留善固的土地,“張書記,這次多待幾天,可別走呀。”看到張士英,村民們總是笑臉相向。 由于去年一次意外,張士英的腰部受傷,拄著拐杖的他不便再四處轉轉,但哪條道路修到什么程度,哪家企業又入駐,以及誰家的孩子考到什么學校等瑣碎細節,他都了然于胸。“13年,太熟了,跟一家人一樣。”張士英告訴記者,自從“顧問”以來,自己平均每一個半月過來一次,多則三周,少則10天,算下來快900天了。人不過來,就電話聯系,期間夾雜著書信往來,“每逢年關之前必寫一封信,總結和展望。” 張士英不是東留善固人,他的出生地在石家莊藁城市南營鎮馬房村,但他與東留善固卻頗有淵源。 1975年9月,張士英擔任邢臺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上任伊始,針對農村黨組織的實際,他大力抓好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適時開展了“百面紅旗競賽”活動,“當時,就帶領‘百面紅旗’來到東留善固村開現場會,因為這里搞得也不錯。”因為工作關系,張士英與呂玉蘭和后任黨支部書記呂廷祥多有交往。 更為重要的是,幾十年的基層組織經驗,以及對于農村的情有獨鐘,離休后張士英感覺自己仍需要平臺去施展,“農村空氣好,人樸實,雜事少,有活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2000年5月22日晚上,在東留善固村黨支部西院召開的全體干部群眾大會上,張士英接受了呂廷祥的001號聘書。“當參謀不拍板,提建議不強加于人,對的參考,不對拉倒,哪說哪了。”張士英的顧問生涯自此開始。 2 一份13年的情緣 2000年以前,呂廷祥帶領的東留善固村,在已故老書記呂玉蘭的影響下,經過艱苦奮斗,奮力打拼,已小有氣候。 但基層工作的繁瑣,外界輿論的褒貶不一,以及體力的透支,呂廷祥開始萌生退意。“曾三次罹患腦血栓,最近的一次是去年,現在已經開始留下病根。”看著已經行動不便的腿腳,呂廷祥自言到。 然而伴隨張士英的到來,呂廷祥得以重新認識自己。 在如今的黨支部書記辦公室內,有兩張床,西側較窄,東側較寬,窄的呂廷祥睡,寬的張士英休息。“大爺來了13年,我陪了13年。”在呂廷祥看來,13年感情積攢,他寧愿稱呼大爺,“這樣聽起來比較親切,而從內心里也是這么認為。” 兩人就這樣一起住在村里的辦公室,每天晚上收拾停當,總會談會兒心。呂廷祥是個頭沾枕頭就睜不開眼的人,一次,兩人說著說著他就睡著了,許久,思路大開不停說話的張士英感覺有異,叫醒了他:“嘿,我這半天白說啦?”從此,兩人再聊天就坐在床上,冷了各自圍條被子。 據悉,呂廷祥的許多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就是在這個時間形成的,后來他寫了一本《呂廷祥工作方法談》的書,被省委組織部推薦給全省基層黨組織。當然,最為根本的轉變來自曾經萌生退意的打消。“我曾經告訴大爺,我的身體吃不消了,大爺卻說,身體不行我幫你找醫生看病。我也發牢騷,基層工作什么時候是個頭呀,大爺卻用自己的言行告訴我,為人民服務這條路上,沒有終點。”呂廷祥告訴記者,大爺用自己多年的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為其化解一個又一個困擾,且開拓思路。“這么大年紀、如此高位退休下來的一位老人,在許多事情上,尚身體力行,親力親為,我還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就這樣,風雨13年,呂廷祥選擇與張士英一起走過。 3 一個村莊的嬗變 10日上午,位于東留善固村村外的東留善固棉紡廠機器轟鳴,已有8年歷史的棉紡廠如今吸納了百余名村民打工。 雖然這家廠子的老板剛剛換人,但之前的老板,溫州人陳永明對于張士英記憶猶新。 2005年大年二十八,張士英與呂廷祥驅車一天半趕赴溫州招商。因為聽說有本事的溫州人過年才能在家中找到,所以,他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在溫州,他們分頭拜訪了四位溫州老板,在隨后的推介會上,共有27家溫州企業參加,最終經過努力,前后有三家溫州企業決定投資東留善固。張士英當時就給陳永明打包票,“村里人可交,我給你擔保,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保護你們企業一天。”感動得陳永明說,“不和你們合作,我就不能算會經商。” 如今,曾經4000畝的沙荒地已經成為廠區林立的邢臺市級經濟開發區,張士英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他告訴記者,起初,這個政治掛帥的村莊在經濟發展上一直畏首畏尾,躑躅不前,為此,他深入調研,費心反思,逐漸理出了“抓住集體、放開個體、多業并舉、共同富裕”的思路,“‘放’很重要”,談及此,張士英拉長聲音,提高聲調,“就是鼓勵他們理直氣壯地發展個體經濟,這不僅不是給呂玉蘭抹黑,還是給她增光添彩。中國共產黨是窮出身,但不信窮。” 東留善固放開手腳,個體和私營經濟迅猛發展,村民們什么賺錢做什么,養鴨、建棉花加工廠、辦軸承加工廠……“雨后春筍,脫韁之馬,決堤之海。”張士英連用三個詞語形容當時盛景。據悉,2012年,東留善固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70%的村民從土地中轉移出來務工、經商、搞三產,當初規劃2012年人均收入5000元,現在,最低收入的人也有5000元。 重要的是,還有人的轉變。 在張士英獨創黨課聽講中,“80后”呂繼濤成為了該村最年輕的黨支部委員,“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為人民服務可以這么有成就”。58歲的孫俊曉也是在張士英顧問的13年中光榮入黨。這位打動張士英被其譽為一輩子學雷鋒的樸實農民,受張士英影響,“要把好事繼續做下去”。 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來看如今的東留善固:村里的小喇叭常年不停,每天除轉播中央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和本村新聞外,主要就是道德與法制內容。每年春秋兩季,舉辦公開曬被子活動,令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年輕人知恥后勇。村里70歲以上老人每月會領到13元的“蘸醋錢”,80歲以上老人會收到生日蛋糕,村里每年對評為好媳婦的人,不管本村外村,由村干部帶隊,敲鑼打鼓到娘家報喜掛匾,這讓好媳婦在盡享榮耀的同時,也使得許多外村的娘家人成了東留善固的文明促進者。 4 一位老黨員的家國情懷 9日下午,本該每月1日給老人發放的“蘸醋錢”,因國慶長假拖延至當日發放,場面又因張士英的到來而喜慶。東留善固村80歲以上的老人均紛紛圍過來,競相打招呼、握手、寒暄。84歲的呂天民沒有想到自己的腿摔傷,還能得到老書記的牽掛,“那是2011年10月份,張書記再次來東留善固村,一進村聽說此事后,就趕到家里來看望,你說感動不感動。” 張士英說自己大半輩子都在農村工作,也沒啥愛好,就是愛和農民打交道。“農民是屬暖水瓶的,一摸表面涼,里面的水都是100度。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講究一生奉獻的張士英,在談及家人和孩子時,卻言語不多,“他們都很支持我”。 “沒有感覺出什么照顧不到,已然習慣。”13日上午,張士英的老伴、80歲高齡的石俊芳在電話那頭爽朗應答。這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黨史專業畢業的老大學生,幾十年來,始終默地在背后支持張士英,“他就是喜歡農村,喜歡農民,工作時就常常有半年時間不在家,離休時一樣,所以沒感覺出什么異樣來。”同樣,“也沒有委屈”。石俊芳告訴記者,起初張士英選擇到東留善固當顧問,許多人質疑其有所圖,“但我們告訴他們,這是分文不取。” 剛剛從邢臺市公安局退休的女兒張力則告訴記者,起初確實有些不太理解,“但父親一輩子就這樣講奉獻,我們也慢慢理解了。”在張力的記憶中,身為父親的張士英一生平易近人,“那時來我們家的老百姓,推門就進,父親趕緊張羅做飯吃東西,稍有怠慢,父親就不高興。”父親的言行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因為父親在邢臺工作了十幾年,許多人都認識我,在介紹我時,從未省略的一個介紹就是‘張士英的女兒’,就這句話,讓我一生也謹言慎行,以父親為準則,不敢越雷池半步。” 張士英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懷,但始終難以割舍那熟悉的鄉土。他說自己的身體除了腰部受損及骨質增生外,“零部件都沒有問題”。只要腦子不糊涂,身體還能走,不給村里添麻煩,“還會顧問下去”。(記者張會武文/圖) |
關鍵詞:離休干部,余熱,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