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所有垃圾都記在素質賬單上
10月6日,黃金周第六天,北京八達嶺長城景區累計游客人數達35.66萬人,產生垃圾共計109噸。“天啊,怎么這么多垃圾”、“這得多重啊”……一路上,景區清潔工耳邊不時傳來游客的驚詫之語。(10月7日《新京報》) 每年的黃金周過去,盤點國人旅游素養似乎成了“例牌”大戲。沒錢“不拘小節”、有錢“瞎得瑟”———這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語。風景名勝處,有人大聲喧嘩,有人隨便插隊,有人亂涂亂畫,有人打架斗毆……找起例證也不困難。最典型的是亂扔垃圾,比如11萬人在天安門廣場冒雨觀看升國旗儀式,人群散去,150名保潔員人手一把掃帚,用兩輛清掃車和兩輛垃圾收集車,以“拉網式”的排兵布陣,花30分鐘才將垃圾全部清除。初步估計,清掃的垃圾多達5噸左右。這事兒進一步佐證了論者嘴里的“劣根性”。 垃圾太多、素質太低,似乎是天然有理的一對結論。但就像微博上揭秘的,罵在廣場扔垃圾的人,有多少了解到以下事實呢:為了安全,廣場幾無垃圾箱;為了保持秩序,參觀者必須徹夜排隊、不得隨意走動,因此有垃圾必須就地擺放。11萬人嚴格遵守排隊秩序,雨夜開始,苦等升旗儀式,腳下的垃圾,什么樣的“素質”能自己消化? 今天,面對長城上的垃圾,依然是人人都罵得義憤填膺,但罵之前搞清楚了這些垃圾安放在何處了嗎?6天產生的100多噸垃圾,不等于“6天亂扔了100多噸垃圾”,這是兩個性質迥然的事實判斷;而沿著不同的事實,又必然得出天壤之別的價值判斷。2013年的黃金周是堵、是亂,但還是請不要把所有垃圾都記在素質的賬單上。 一者,內地游客的文明素養盡管有待提升,卻始終在進步。港媒在黃金周調查發現,銅鑼灣、尖沙咀等旅游旺區到處都能見到內地游客的身影,但秩序井然。在世界舞臺上,黃金周期間中國游客鬧出的笑話雖然仍不少,這是事實,但未必是全部的事實。在有待轉身的休假制度與超載的服務業態面前,高貴的素質恐怕也敵不過陋習的“破窗效應”,這是群體極化的自然反應。要反思的,不僅是個體素質,還有“人山人海”的出行潮。 二者,公共服務不到位的責任,不能一股腦記在游客頭上。垃圾遍地,很多時候是因為垃圾桶不夠。黃金周里的基礎設施本就超負荷運轉,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境遇之下,再有素質的游客恐怕也會選擇沒素質的生活方式應急。文明的前提是秩序,如果秩序潰壞,文明就不可能成為民眾的普遍選擇。假設主角換位出演———把數以億計的中國游客換位成外國游客,在擠成如罐頭里的沙丁魚一樣的人潮人海中,他們也能堅持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小便? 更重要的是,文明素養不是罵出來的。歷史上看,誰都經歷過旅游文明的粗放階段,這也不能算很丟人的事情。上世紀早期,英國人對美國人也有一種“暴發戶”的印象。工業化中后期的日本游客等,也被人家皺過眉頭、翻過白眼。正如臺灣民眾對大陸游客不良行為的評論所言,“就像20年前的我們一樣”。假以時日,制度完備、引導得當,中國游客也可以擺脫“最不討喜”的帽子。但是,養成一個暴發戶和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所需的時間顯然大不相同。 |
關鍵詞:垃圾,素質,八達嶺長城,景區,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