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對象了嗎?”簡短一問引發的婚戀觀思考
假期走親訪友,總少不了面對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談對象了嗎?”提問雖簡短,但記者總是疲于應付,相信不少“80后”也有同樣遭遇。 簡短一問,期待的并不是“談了”或者“沒談”的簡短回答。如果答“談了”,還會有多大年齡、哪里人啊、怎么認識的、準備結婚嗎等等后續盤問;如果答“沒談”,就會有都二十六七了該抓緊啦、同事中沒有合適的嗎、要找個漂亮的、阿姨幫你留心著等等熱心囑托。面對關心,連聲道謝的同時,不能不感到“壓力山大”。 簡短一問,傳遞的是長輩對后輩終身大事的關心。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生在世無非成家、立業兩件大事。孩子上學時,長輩最希望學業有成,將來找到滿意的工作;走向社會后,最關心的就是能否找到合適的伴侶、組建幸福的家庭了。面對殷殷期盼,做晚輩的不能不上心。 簡短一問,還反映了因“剩男”“剩女”等現象而產生的焦慮。據報道,我國僅30到39歲非婚狀態男女青年就數以千萬計。各式各樣的交友活動、相親節目、婚戀網站輪番登場,早已屢見不鮮;當農村里的小伙子苦于同齡的姑娘奔向城市擁抱更好生活時,不少“大齡單身文藝女青年”正在城市中苦苦等待情投意合的另一半……面對如此現實,人們不能不著急。 其實,戀愛不在緩急,婚姻也不在早晚。成雙成對固然美好,形單影只也未必可憐。無論是“談了”還是“沒談”,都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社會在變遷,觀念亦需更新。長輩的社會經驗相對多一些,可以給晚輩建議,但人生幸福與否最終只能靠自己。即使態度不一、觀點各異,也不必驚訝。 作者:楊依軍
|
關鍵詞:對象,相親,婚戀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