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會”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9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用了4個半天時間,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省河北,全程參加并指導省委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會。激勵和鞭策廣大黨員干部敢于放下包袱,勇敢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讓大家在尖銳的碰撞中,享受到強烈的心靈觸動,人人都有收獲。(9月28日人民網) 實踐反復證明,民主生活會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有利于加強監督、改進作風、修正錯誤、提高水平。它不僅是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銳利武器,更是黨員干部校對錯誤、改進問題和提升自己的快速通道。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觀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接受了魏征200多次批評和規勸,他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風范不僅為他贏得了天下,還開創了盛世之典。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裝糊涂。 批評和監督不是“敵情”。是改進工作和提高思想的預警器,它對焦點事件、敏感問題的反映和關注,眼前或許會讓一些地方一時難堪,但對于我們準確全面地體察民情,保持清醒頭腦,大有裨益。對于某些組織或部門或個人對來自各方的批評或監督采取“避、封、捂、堵、壓、瞞、默嚇”八字訣,如此打壓批評、漠視監督等行為,是可怕的。要善待批評,善待批評的人。只有解決問題和矛盾,才能消除隔閡、縮短距離。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現實中,一般人都習慣也只喜歡聽好話、表揚和奉承,容不得半點的批評,甚至很反感他人監督。雖然都知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特別是某些領導干部總認為自己什么都正確和完美,對其決策或決定,不得有任何異議、批評和反駁,表面上看是缺乏寬容心,因虛榮心,沒有肚量。特別是某些官員一身“霸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但可怕,更是可悲。過去常有人說“共產黨的干部肚量真是大”,而今豈止是沒有肚量,實際上,則是黨性地淪落,責任的淪陷,擔當的缺失。 批評和監督并非添亂,更不是添堵。其實,它應是第一信息源、第一工作源、第一疏導源、第一給力源、第一形象源、第一進步源。作為政府組織和領導干部,要充分利用批評和監督形成的諸多“源”,把它們轉化為執政為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被指出來的錯誤,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和涉及“硬傷”,立即改正就行,莫搞“掩耳盜鈴”的假象,最終害人害己。 一句話,我們必須更新一個觀念——批評和監督政府或官員是一種健康的傾向,是一種民主政治的生態良序。所以,還要盡可能地鼓動社會來批評和監督,多聽批評的聲音,少聽贊美的詞匯。一個政府和官員對批評和監督有多大的容忍限度,直接關系到民主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批評不是單純地挑刺,是善意的提醒,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助推,是和諧的思辨。倘若政府組織和官員一味地高高在上,即使基層有再多的問題、百姓有再多的苦惱、社會有再多的批評,都等于“零”,自然傳遞的也只是“負能量”。“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實現“中國夢”需要聚合更多的正能量。能容得下批評與監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地正能量。 而今重塑民主生活會,賦予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表面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實則互相補充正能量。期待民主生活會不只是在黨員干部中進行,要深入企業、學校、社區和農村。 文/熊傳東 |
關鍵詞:民主生活會,現實意義,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