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是舶來品 中國試點必須本土化
2013年9月13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公布近日由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之后,網上熱議不斷,政府、金融機構、子女、父母等不同角色褒貶不一。其實,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大家的觀點都有一定依據,似乎都無可厚非。那么,如何正確認識國家“以房養老”這一政策呢?其關鍵是是否既有大的視野,又有求實的態度。 首先來看以房養老的本質。以房養老的本質是一種理財行為。它的極端假設是房子歸老人所有,老人可以用市場化的方法頤養天年。一般來講,老年人若沒有專利和專著等產權所帶來的現金流的話,老年人屬于消費者。但是支撐老年人較高心理感受的消費的物質形態多種多樣,但有兩樣極端的物質形態離不開。一是現金,二是房產。現金的流動性、分割性、便攜性、轉換性強,適合老年人擁有;而房地產則相反。俗話說,人終究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所以,水平最高的養老理財是臨死的時候所有的物質都被自己消費完了。這正是“以房養老”的“理論支撐”。很容易使我們看到“以房養老”的本質。 有人總結了政府關于養老的倡導口號:“1985年說: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1995年說: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2005年說:養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說:延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2013年說:以房養老試點”,于是人們不禁會問:“下一步呢?”很顯然,這個總結本身就在暗示政府似乎在“忽悠人”。事情沒有這么簡單,要正確看待政府的態度和倡導,既不能說政府這些口號提得很恰當,也不能說政府推脫責任。 作為政府,出臺政策提出口號都應當有前瞻性和體系性,不能前后矛盾、左右矛盾。政府的水平恰恰就在于想常人所不能想,見常人所不能見。政府決策不僅當時英明,還要有長效機制。事實上,近若干年來,政策的系統性和長效性為各層各界人詬病。所以,政府是不是應當優化“申論”考試,找出更有效的方案,去篩選頂尖人才?不過,在市場化改革的取向下,養老的確不能全靠政府。政府的作用在于分析、決策,為養老提供有效的機制設計與政策支持。至于倡導的前后不一致,就權當“摸著石頭過河”。但今后政府應當用“搭橋過河”的水平要求自己。 為了“以房養老”的政策惠及民生而不被吐槽,政府必須對“以房養老”的相關政策正確解讀,正確引導,提前防范風險,激發政策的閃光點,收納政策的負面效果。 “以房養老”是個舶來品,中國必須本土化才能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房地產產權明晰,人員流動性大,父母與子女輩的經濟關系與日常生活各自的獨立性較強。然而,我國不僅存在70年土地產權之困,還講究數代同堂式的“養兒防老”。如果向前看,隨著中國戶籍制度的松綁,人口流動性將更多從屬于工作機會、個人偏好,子女和父輩的地域關系將越來越“松散”,養老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從這一點來講“以房養老”政策的出臺,決策英明,抓住了中國養老的趨勢。那些家庭經濟狀況適中、子女不便與老人在一起、老人希望異地養老的,都可以積極嘗試這種養老模式。 這種養老模式能否平穩順暢,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價格風險規避機制的設計。銀行之所以愿意做“倒按揭”,主要原因是銀行認為目標房產價格穩定,甚至有較好的增值空間。然而,中國的城市結構、功能、規劃在變動之中,城鄉正在不斷融合,加之房地產價格的“位址效應”的存在,房地產的價格將會處于需要不斷重新估值的過程之中。這種預期和認識會降低養老者與銀行之間達成交易的需求。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通過“房地產期權價格”制度,鎖定房地產的價格風險,促進更多的老年人實現“以房養老”的夢想。 如果市場對“以房養老”的政策有良好的預期,可能會產生兩大效應。一是刺激潛在養老者積極購房,刺激市場上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甚至投機性需求;二是加速家庭關系的松散化。既然房子可以養老,從兒女來講,精神負擔大大減小,特別是中國所特有的微妙的“婆媳關系”,子女可能會大力支持這種模式。從老年人來講,隨著醫療教育水平、醫療水平的改善,品味的多樣化,父母相當于年輕了若干歲,父母也希望尋找自己獨立的養老空間。寧愿“以房養老”,也不愿意“兒、媳養老”。家庭關系將會加速松散。 中國的大國崛起,還處于青年時期。因而城市依然是年輕人奮斗的場所,但這個場所不一定適合養老。根據中國人口眾多、山地不少、耕地不多、城鄉二元的國情,階段性實施集中養老、山區養老、農村養老等多重養老模式結合的戰略,則可以大大提高中國的資源配置模式。相信,隨著養老地醫療配套的完善,“醫療物聯網”設施的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更有效率的養老方案會被創新出來。中國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形成候鳥居住地,年齡小的孩子隨父母一起在城市繁華地段,父母退休后,將會遷移到適合養老的聚集地。 要防止“以房養老”推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個是打著“以房養老”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套取政策紅利。中央在對“以房養老”給以優惠政策的同時,必須對養老方案給出相應的“指標化管理”,必須達到“養老”的目的與相應的水準;二是防止年輕人“以房代情”。“親情養老”是中國特有的人文情懷。所以,在中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達到以后,物質對于老年人的“邊際效應”會迅速遞減,而親情的“邊際效應”則會大大增加。所以,物質往往難以彌補老人的“念子之情”。子女務必盡可能常來到父母身邊看看。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 |
關鍵詞:以房養老,本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