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對掐 缺位的裁判何在
《錢江晚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對人類、對科學,真正負責任的態度應該是,以政府的名義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在探索中謹慎,在謹慎中規范,管控好涉及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話筒。 這幾天,方舟子與崔永元關于轉基因食品的論戰如火如荼,雙方你來我往,圍觀者眾。 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轉基因食品究竟能不能吃從未有過定論,科普作家方舟子拉20多名“方粉”以身試吃轉基因玉米,試圖達到“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的科普效果,既難為了方舟子和他的粉絲們,也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崔永元質疑方舟子的“科學”到底科學不科學,顯然是對這個沒有定論的世界性難題,被方舟子在新媒體平臺上駕馭著話語權,表現出不安和焦慮。 轉基因食品這么嚴肅的命題,讓兩位名人互掐,看起來是個荒謬的鬧劇,其實也有著積極的一面:雖然不能指望兩位名人會掐出個誰對誰錯的結論,但客觀上引起了更多的人來關注轉基因食品這個事關全民健康、事關中國糧食生產與發展所面臨的要不要轉型等現實問題。可謂是名人操了科學家的心,百姓操了政府的心。 當下,人們之所以有著談“轉基因”色變的恐慌,正是因為沒有達成科學結論和共識。因此,謹慎看待轉基因食品,便成為一種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倘若因為誰的身份更接近科學研究,就放任其散布個人主觀的判斷,那么,所謂科普,便容易淪為一種本身對科學不尊重的行為。 科普是建立在科學定論基礎之上的行為。崔方間的論戰,本應發生在科學家以據相辯的實驗室里,發生在政府決策的會議桌上,甚至發生在討論立法的文本之中,唯一不能發生的就是以身試吃的亂象。 對人類、對科學,真正負責任的態度應該是,以政府的名義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在探索中謹慎,在謹慎中規范,管控好涉及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話筒,絕不能扔給社會,比誰的嗓門大,比誰的學歷更接近專業。-劉雪松 |
關鍵詞:方舟子,崔永元,對掐,論戰,轉基因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