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千年雄姿打造特色 河北古城正定正布局(圖)
原標題:重振千年雄姿河北古城正定正布局(圖) 正定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正定南城門眺望,可以看到凌霄塔、須彌塔、華塔、澄靈塔。 隆興寺的五彩倒座觀音像高3.4米,由于塑像坐南朝北,故稱倒坐觀音,整個塑像既統一和諧。魯迅先生稱其為“東方美神”。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站在河北正定古城南門城樓上向北望去,一座座灰色屋頂顯現于叢叢綠樹中,4座形制各異的佛塔巍巍聳立,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見。 9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正定召開古城保護座談會。開元寺、廣惠寺華塔、凌霄塔、正定府文廟、正定文廟大成殿、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6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已經獲國家文物局同意,由河北省政府批準公布實施。古城正定的保護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9月10日,記者再次來到這座千年古城,采訪正在進行的古城保護工作。 三年時間恢復歷史風貌 正定,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北部,古稱常山、真定、恒山、中山、東垣等,公元前770年建鮮虞國,公元前221年始設縣治,公元前196年改名真定,清雍正元年為避諱,改稱正定,沿用至今。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間,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也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存。正定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保單位6處,館藏文物7672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264件。在全國縣(市)級中,正定的文物數量和質量均位居前列,在1961年國務院公布在1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正定就占了兩處。正定于1994年被公布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正定眾多珍貴文物采取積極科學的保護措施,先后對隆興寺轉輪藏閣、慈氏閣、摩尼殿、戒壇,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鐘樓,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華塔等實施了保護工程,“十一五”以來又開展了開元寺須彌塔和三門樓修復、府文廟戟門等維修工程,改善了文物保存狀況,極大地保護了古城的歷史風貌。 古寺、古塔、古街,古城墻、古城門……3年后,游客漫步古城,千年古郡的歷史風貌將會盡收眼底。“要用3年的時間,基本恢復正定千年古郡、北方雄鎮的歷史風貌,把正定古城打造成為華北平原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經濟強縣。”石家莊市副市長、正定縣委書記王韶華告訴記者。 為實現古城保護3年計劃的良好開局,目前正定已經啟動對影響古城天際線的7個通信塔、1個水塔、1個煙囪等設施制定了拆除工作計劃。一些破壞文物周邊風貌的建筑也即將被拆除。府前街改造提升工程所涉29戶全部拆遷完畢。周漢河綜合整治工程,已完成防洪、排污、景觀設計3個方案整合,制定了征收補償方案,計劃征收拆除91戶(單位)、5.7萬平方米的建筑,拆遷工作已正式啟動,計劃9月20日完成征收安置工作,9月底全面啟動綜合整治工程。 保護文物真實遺存和環境 為了還原古城文物真實遺存和環境,正定啟動了新一輪的文物保護工作,全面改善重點文物單位的保存狀況。 開元寺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東魏,唐代改名為開元寺。開元寺是正定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內的鐘樓是河北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我國現存的唯一唐代鐘樓,兩層樓閣,鐘樓上還有一口唐代古鐘,造型古樸,非常珍貴。開元寺還出土過大量文物,在鐘樓地宮曾出土舍利石函等43件文物,此外,還發現金器、銀器及經書等各類文物4000余件。據正定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根據《開元寺文物保護規劃》,將對開元寺展開考古勘探,確定其建筑格局,尋找寺廟南門所在。規劃還提出在開元寺南側新增院落內建設開元寺文物陳列室,開元寺眾多的出土文物將在這里展示。 正定八大寺院之一的廣惠寺,現僅保存有一座華塔。一走近廣惠寺,造型優美奇特的華塔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塔構成,磚砌而成。主塔底層四角各附建一座小塔環抱,三層以上,裝飾著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裝飾,交錯排列,高低錯落有致。根據保護規劃,近、中期恢復院落主體建筑部分寺院格局,盡可能完整展示廣惠寺華塔、相關附屬文物。遠期將通過多媒體等展示方式,介入互動性、參與性的展示內容,提高展示的趣味性和效果。 凌霄塔位于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天寧寺內,始建于唐代宗年間。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凌霄塔是正定城“九樓四塔八大寺”中最高的一座,是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記者看到,凌霄塔塔座、塔身、塔剎總體保存現狀較好,但仍存在塔基部分泛堿、風化,塔身部分墻面部分磚體缺失等問題。根據此次公布的保護規劃,將在凌霄塔東南側博物館內增加凌霄塔館藏文物的展示內容專題。同時將通過多媒體方式,生動、立體地展示凌霄塔的科學價值。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穿過正定縣中醫院旁一條逼仄的巷子,記者終于找到了“隱藏”在一片居民區中的正定府文廟。府文廟始建于宋熙寧三年(1070年),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在現場看到,修繕完成不久的戟門和東西耳房尚未驗收,尚不具備接待游客的條件,在周圍的居民樓的蠶食下,戟門和東西耳房也是文廟僅存的建筑,甚至很多當地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不知道文廟的位置。按照規劃,將對戟門等進行保養維護后對外開放。同時,根據遺址的勘探、清理和研究成果,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遺址展示設計。 正定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前廟后學。1933年梁思成先生赴正定調查時認為,該廟中“大成殿絕非明洪武間物,疑為古寺佛殿所改”。1996年正定文廟大成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保護規劃,將通過考古勘探尋找文廟泮池所在,探明具體位置后,將進行遺址現狀展示。規劃中還提出文廟應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使文物保護工作惠及民眾。 位于燕趙大街路西的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當地人稱之為“風動碑”。由于處于商業區,一座小閣樓中的這座唐碑,并不那么顯眼。根據保護規劃,現有“風動碑”閣樓無法起到有效保護和展示文物的作用,應進行改造。規劃還提出,在“風動碑”保護范圍內開辟可供市民、游客休憩的小型廣場,定期組織主題文化活動,提升當地民眾對“風動碑”的認同感。 正定隆興寺、臨濟寺澄靈塔兩處國保單位文物保護規劃正在進行修改完善,正定城墻的文物保護規劃也正在申請國家文物局立項。 打造正定特色的古城 “正定的靈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歷史文化,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文物,真正意義上的古城保護就是通過對現有文物的保護,彰顯正定古城獨特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王韶華告訴記者,為了做好古城保護,正定確立了4個轉變:由舊城改造向古城保護轉變,在古城范圍內不再搞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由單體保護向整體保護轉變,將整個古城范圍全部確定為保護區域;由文化造假向修舊如舊轉變,專注于文物本體的保護和歷史風貌的恢復,力求原汁原味;由兩相對立向兩全其美轉變,堅持古今兼顧、新舊兩立,在古城整體保護的同時,發展另辟新區。 “對保持完好的文物,認真落實保養、日常維護,消防、安全防范等具體措施,努力讓文物‘延年益壽’;對一些有毀損的文物,堅持使用原材料,按照原結構、原形制,采用原工藝,確保文物‘修舊如舊’。”王韶華說,正定將按照歷史文化保護區、古城風貌恢復區、古城風貌協調區3個層次不同的保護目標、不同的保護要求、保護范圍、保護深度等具體要求,抓好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和重點文物周邊環境整治,把古城重點文物突出出來、串聯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彰顯古城品位。 按照“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近年來正定先后投資5000余萬元,實施了廣惠寺華塔修繕、開元寺須彌塔維修加固、府文廟修繕、縣文廟大成殿修繕等多項文物工程。特別是1999年,投資3000余萬元,對隆興寺大悲閣進行了落架重修,并恢復了東、西集慶閣和御書樓,是當時國內除西藏布達拉宮之外國內投資最大的單體文物修繕工程。同時,投資100余萬元,對隆興寺、縣文廟、開元寺、廣惠寺、天寧寺等重點文物內部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整治,保護古樹名木、硬化道路設施,增加綠化面積、改善衛生狀況,營造了典雅、優美宜人的文物環境。 根據“保護為要、繁榮為本、舒適為上”的理念,縣城被分為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區、古城風貌恢復區和古城風貌協調區。其中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區以中山路為界,古城南部3.3平方公里。先期抓好南關村整體改造、南城墻及角樓修復、周漢河綜合整治等重點工程,并同步謀劃實施一批歷史風貌恢復、基礎設施完善工程。古城風貌恢復區將進行恢復、建設、改造和提升,保護和恢復古城傳統風貌和空間布局,凸顯古城雙十字結構的基本框架。目前,南3.3平方公里的普查工作已全部完成,中山路北部3.3平方公里的普查工作已完成70%。古城墻周邊2.3平方公里的古城風貌協調區,將按照與古城保護核心區、恢復區相協調的要求,做好過渡和銜接。 王韶華告訴記者,在做好文物修繕的同時,正定堅持把保障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探索建立了縣、局、所三級管護網絡,完善文物突發事件預警體系。建立健全文物巡查制和安全責任制,逐級簽訂文物安全和消防安全責任書,對重點文物實行專人看護,24小時值班;先后投入資金150余萬元,在隆興寺、開元寺等國保單位安裝消防報警系統和防盜監控系統,為文物安全提供了保障。 |
關鍵詞:正定古城,特色,雄姿,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