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生態種植”能否破解食品安全困局?
東光縣南霞口鎮一位農民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堅持“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建起自己的一個“微型生態農場”;黃驊市常郭鎮西排村幾年來嘗到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甜頭,形成了一條循環經濟的產業鏈。從一個農民的堅守到一個村莊的“轉型”,這些事例表明在目前的食品安全困局下,已經有人將目光對準了食品的源頭———種植業和養殖業。那么,這種努力能成為破解食品安全困局的一劑“良方”嗎? 黃驊一村莊建起“循環產業鏈”從“沒人要”到“搶著要”,“微型農場”嘗甜頭 日前,記者在東光縣南霞口鎮東油周村見到51歲的劉書剛時,他正在自己“微型農場”的大棚里伺弄葡萄。 這是劉書剛緊守河灘的10畝地。6年前他改造成一個“微型農場”:先是建起養豬場、沼氣池,又搭起蔬菜大棚。他的思路是:以沼氣池為核心,產生的沼液既可增肥又可滅蟲,沼渣是特別好的肥料。這樣便避免了使用農藥和化肥。豬是用“笨辦法”養的,是“生態豬”,不用買的飼料,而是用“農場”里生產的玉米、南瓜等喂。后來,“農場”里又利用沼氣建了一個釀酒作坊,不是為了釀酒,而是為了要“酒糟”,那也是非常好的“飼料”。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得都挺好,但劉書剛還是在開始時遭遇到了困境,那就是市場的不認可。至今說起來劉書剛都“心有余悸”:咱的黃瓜擺到市場上,我往旁邊一看,別說顧客了,就連我自己都覺得咱這份黃瓜真是“丑到家”了。人家那黃瓜又直、又大、又綠,擺在那里整整齊齊,再看咱這份,一個個彎彎鉤鉤,長得那叫一個難看…… 在親友的幫助下,劉書剛堅持了下來。他說,直到去年過年的時候,他才算真正嘗到了甜頭。年前他賣了一批豬,價格比市面上貴了好多,但仍舊被搶光了。現在他農場里散養的土雞80塊錢一只,“還得看面子”;雞蛋1.5元一個,“還總缺貨”;“農場”里的韭菜等價格都比市面上高,但仍舊特別受歡迎。現在,劉書剛農場里主要的產品是葡萄,他正在嘗試著間種蔬菜。如今他已經只需守在家里就行了,因為商品不用再出去賣就會有人上門來買。 市場的認可“最重要” 劉書剛至今仍舊難以忘懷自己堅守這個“微型農場”的艱辛,他說,對于農民來說,從傳統農業到他現在堅持的“生態農業”,需要克服許多方面的難題。比如資金,持續不斷投入的資金,在剛開始運行的時候,這種“輸血”尤其重要。除此之外,還有技術,從沼氣到種植、養殖,都需要技術方面的幫助。再有就是信息,與生產和市場相關的各種信息。 但是,劉書剛最看重的還是“市場的認可”,他認為,對于他來說,市場的認可是最重要的。令他欣喜的是,這幾年來人們越來越在乎健康,在乎食品安全,在乎“綠色”,他認為,這給他的這個“微型農場”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而在黃驊市常郭鎮西排村,記者也了解到今年神華集團又為該村無公害菌蔬基地投入200萬元用于擴大規模,黃驊市政府也確定在西排村及周邊發展萬畝雜糧基地。今后村上的合作社還要圍繞沼氣池做大文章,重點發展生態養殖、高效種植、綠色產品生產等三大產業。 專家:大規模推廣更有意義 滄州市農牧局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東光這個“微型農場”和黃驊西排村的作法值得肯定。這種“生態農業”的思路和實踐符合國家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解決食品“從地頭到餐桌”這個環節安全問題的非常有效的作法。 據專家介紹,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同時也成為政府各相關部門高度關注的一項工作。在此背景下,上述作法就契合了這種需求,無論從市場行為還是農業健康發展的層面來說,都值得肯定,值得推廣。 但滄州市農牧局有關專家同時也指出,相對于個人的“微型農場”和一個村莊的循環經濟鏈來說,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的推廣更有意義。因為如果是單純的一個“點”,那肯定無法保證產量,也就無法讓更多消費者吃到這些“綠色食品”,而如果“綠色食品”只是少數人“專利”的話,那也就失去了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現在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廣,比如泊頭的肉雞養殖,青縣和肅寧縣的蔬菜種植等,就是在保證“標準”的前提下不斷擴大規模,以不斷降低成本、擴大產量。 這位專家表示,作為東光“微型農場”和黃驊西排村來說,今后應該不斷擴大規模。而他們的作法也為更多農民、農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記者 李家偉) |
關鍵詞:生態,食品,農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