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深澤縣城段像個“蓄污池” 讓人望而生畏
再訪: 來水好轉,“蓄污池”仍讓人望而生畏 8月底,記者再次來到深澤縣城東南側滹沱河人工濕地區域附近,放眼望去,入目之景和8月初來時沒有太大變化:黑色的污水自西向東蜿蜒而至,靜水區水中的蘆葦等水草死亡面積再度擴大,水位較之前大概下降20厘米左右,裸露出來的河床呈明顯暗紅色,一陣微風拂過,惡臭味撲鼻而來。 記者發現,相比8月初,這里還是有改變的:惡臭程度較月初減輕不少,或許是由于天氣逐漸轉涼,曾經圍繞在河面上蒼蠅已鮮見蹤跡,倒是多了些蝴蝶和小鳥的身影。 取水樣觀察,看似黑漆漆的河水,裝到瓶中呈現的是濁黃色,雖有沉淀物,但與月初取到的類似墨水狀漆黑的水樣相比,已經改觀不少,甚至可以稱為半透明了。“這段時間下雨并不多,應該是雨季中難免出現的雨污混流直排現象已經消失,而問題曝光后相關各方對排放超標和偷排偷放的控制,讓各段水質得以改善所致。”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據知情人士介紹,這片濕地是由國家級的研究院在深澤當地支持下建設的河道污水生物凈化實驗基地,建設的目的是研究污水處理新方法,控制深澤縣下泄污水水質達標排放,防止沿岸地下水污染,實現污水資源化再利用。主要種植了水稻、水草、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而建成當年,潛流濕地的污水確實達標,“當年放養的魚苗成活,青蛙、野鴨回歸,部分農民還抽水灌溉。”他說,不過,好景沒有持續太久,雨季時,雨污合流的水量增大,沖淹了這里的試驗地,試驗地也就沒再持續下去。“這一方面是試驗面積較小,另一方面,也有雨季污水增多的因素。”他分析說。 聲音: 曾經的“小天津”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變成蓄污池 據建國前的舊縣志載:昔日滹沱河是“春天苦旱河底干,秋季發水浪滾翻,糧倉沖走房屋塌,無吃無住無人管。”一般年份的多雨季節,卻是水勢茫茫,沿河村莊設有渡口以輕舟橫渡,上下游之間以風帆相濟。“雨季水勢一望無際,旱季沙洲淺灘羅列,沿河渡口輕舟橫渡,上下游則風帆相濟。時至民國,河中船舶500有余,往來于正定高家營、深澤乘馬等碼頭。晨曦夕照時,滹沱河泊船如龍、波光如鱗、燈火星流、往來吁號、行業繁多、鋪面林立、熱鬧非凡。河內魚蝦鱉蟹成群,水面天鵝魚鷹游弋,兩岸飛禽走獸棲息,河濱之地綠草繁茂、間雜牛羊……”這是昔日有關滹沱河的記載。 據老輩人回憶:“滹沱河的航運很發達。上世紀40年代,深澤有一臨河碼頭有‘小天津’之稱,每天數百條船云集,岸上飯莊旅館林立。” 沿濕地區域向上游回溯,記者卻已絲毫感覺不到昔日的榮光。一路都是一條窄窄的小河溝相伴,其中的河水湍急地流動著,看起來顏色濁重,取上的水樣與濕地區域的水樣類似,同樣呈現渾濁的黃色。 深澤北中山村就在滹沱河辛集至深澤線大橋的西北側,年近六旬的村民劉大叔說起滹沱河的過去和現在頗為感慨,“這段河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還是一片清澈,在河里還能捕魚捉蝦,人們用河水澆地。”劉大叔說,后來,河水逐漸斷流,滹沱河慢慢僅剩下河床干涸,只在幾次發洪水的時候有水經過。 干涸多年的河床并不是滹沱河最糟的情況。劉大叔告訴記者,在經過1996年洪水過后一兩年,滹沱河中又開始有長流水,幾乎再也沒有斷流。“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很高興,滹沱河里又能常年有水了,但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這河里的水越來越臟。”劉大叔說,那水有時是黑色的,有時是紅褐色的,有時候又是黃色的,而無一例外都散發著難聞的臭味。 劉大叔痛心地說,如今深澤的滹沱河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能行舟楫、能捕魚蝦”的美麗河流了,變成了一個蓄污池,承載的是上游和本地的污水。因為污水橫流,不少垃圾也都被傾倒于滹沱河沿岸,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
關鍵詞:滹沱河,污染,深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