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填海210多平方公里 鋼鐵等頗具規模
“吃”鋼“耗”鋼,循環利用 2003年,“循環經濟”開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0年過去了,資源約束讓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與日俱增。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看到了一個循環經濟的實踐樣本。作為首鋼搬遷、唐山地區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于2005年在曹妃甸成立。“成立之初,我們就確定了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在產鋼的同時,‘吃’鋼、‘耗’鋼,將余熱、余壓、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變廢為寶’。”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助理汪洪濤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京唐鋼鐵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水渣,被礦渣細磨生產線循環利用,可年產礦渣微粉240萬噸;粉煤灰被利用固體廢棄物生產建材的項目“吃掉”后,年產建材制品100萬立方米。最具典型性的海水淡化項目,河北三友集團已從中受益。 汪洪濤說,目前,京唐鋼鐵的海水淡化已經達到日產5萬噸的規模,約占企業生產生活用水的90%。“我們把海水蒸發處理后,蒸餾水留作企業自身用,濃鹽水通過管道輸送到三友集團。對我們來說沒用的東西,卻成為其他企業生產的原料,并且為我們帶來了收益。”汪洪濤表示,“目前,三友集團購買濃鹽水的價格是每噸0.2元。今后,我們會在提高濃縮度上努力研發,盡可能提高附加值。” 除了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外,海水淡化裝置還有一個重要作用——調節京唐鋼鐵生產過程中煤氣、蒸汽、水、電的平衡。 據汪洪濤介紹,現有海水淡化裝置,替代了傳統電廠的冷凝器裝置,利用電廠發電產生的蒸汽,加熱海水,產生蒸餾水。此外,“鋼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不斷產生蒸汽,這些蒸汽在冬天需要供暖時有用,但夏天就用不了,白白放掉太浪費,我們就用來做海水淡化。” “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實踐在這里隨處可見,并且被統籌在曹妃甸的招商過程中,政府也希望企業之間能夠形成這種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在汪洪濤心中,循環經濟是一本“大賬”,“從節能減排的角度看,除了眼前的‘錢景’外,還要看到長遠的‘前景’。” |
關鍵詞:曹妃甸,填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