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獎勵”體現城市管理智慧
南京推行垃圾分類已近兩年。近日,南京市第一屆城市治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議題就落在了垃圾分類現狀上:97%的市民認為垃圾分類有意義,但七成人對垃圾處理現狀不滿意。會上,全體委員還通過了深化垃圾分類的新決議:市民向物業、社區送可回收垃圾有獎勵。(9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垃圾分類獎勵”對于整日忙碌的年輕人來說,或許沒有足夠吸引力,但對大多數守家老人而言,就是另一番景象。不僅在于老人勤儉節約意識比年輕人強,還在于老人本身需要一個相互交流溝通的平臺。用經濟杠桿來撬動送可回收垃圾的積極性,既契合了老人的心理特點,也讓他們有了走出蝸居、接觸社會的理由。而當他們興沖沖拎著垃圾匯聚指定地點,其姿態對居民尤其是其后輩的環保意識無疑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 主意雖好,但要取得實效,還需做好四點。其一,宣傳要到位。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垃圾可回收,什么垃圾不能。“97%的市民認為垃圾分類有意義,而七成人對垃圾處理現狀不滿意”就是印證。這需要社區、物業加強宣傳,比如通過圖片、影像資料等,教給他們辨別能力,學會分類。其二,硬件須完善。不同人群有不同要求,有人愿意換積分,但也有人瞧不上。如果垃圾分類體系不夠完備,丟放不方便,恐怕只能將垃圾打包一起扔。其三,操作要嚴格。市民將垃圾分類了,如果運輸者卻總是“一鍋燴”,就失去了分類意義,也影響了居民分類的積極性。壞榜樣的力量不容小視。其四,獎勵要多樣。回收垃圾不是廢品收購二傳手,因而不能簡單用貨幣兌換,要在獎勵品種的新穎上做出花樣。比如可用積分換體檢、用積分贏停車位等。實際又人性,比單純錢物刺激要來得有誘惑有刺激。 “垃圾分類有獎勵”之所以讓人耳目一新,在于它擺脫了以往單一的執罰思維窠臼。闖紅燈罰款、亂扔垃圾罰款等之所以讓執法者疲于奔命,就在于忽視了人們的心理感受。面對一副冷冰冰的老臉,誰會有個好脾氣?情緒負能量往往走向理想的對立面。小小的獎勵不僅能讓人微笑,讓人精神愉悅,更因為有效的分流,緩解了“垃圾圍城”的尷尬。而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的節約精神,無形之中培養出的環保習慣,更是令人欣慰。 “垃圾圍城”是當今很多城市頭疼的一件事,但南京的垃圾分類獎勵模式,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探索創新,體現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誠意和智慧,而這種實實在在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尤其值得稱道。 |
關鍵詞:垃圾分類,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