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曹妃甸:另一種“京漂”的島上人生
與中國各地進北京追夢的年輕人不同,近年來成千上萬名的北京人來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在鹽堿灘上打造面積與澳門等大的現(xiàn)代化工廠,張新國就是其中一個。他們是截然相反的“京漂”,在北京和曹妃甸過著兩棲生活。 張新國的家在北京石景山區(qū)金頂街,原來上班坐公交車只有3站地。今年50歲的他,在中國特大型鋼鐵企業(yè)首鋼工作了31年,前26年在石景山,后5年在曹妃甸,并將持續(xù)至退休。 轉折發(fā)生在2008年,奧運會首次在中國舉行。張新國作為全國勞動模范的代表,參加了奧運火炬?zhèn)鬟f。為了北京的“綠色承諾”,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首鋼,從距天安門17公里的石景山搬到渤海灣曹妃甸。 資料顯示,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工業(yè)遷移,而曹妃甸當時還是僅4平方公里的帶狀小島,這個被稱為曹妃甸的地方傳說是唐太宗曹姓妃子病逝于此而得名。2005年,即北京奧運開幕三年前,首鋼京唐鋼鐵聯(lián)合有限責任公司在曹妃甸成立。2008年6月,張新國第一次坐上從北京通往曹妃甸的班車,開始了“周日上島、周五回京”的雙城生活。 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往家里打電話成了張新國每天的必修課。五年時間,張新國所在的工廠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有全世界屈指可數(shù)的高爐,甚至有25萬噸巨輪碼頭,廠區(qū)設置了紅綠燈。曹妃甸也擴大到近200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兩個香港、三個新加坡。 張新國目前身份是首鋼京唐公司煉鋼部脫磷區(qū)主任助理,作業(yè)區(qū)有130名工人。這位性格和善的北京人認為,“父母身體健康是我們的福分”,而不能守在父母身邊則是一種遺憾。他同時認為,首鋼搬遷北京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張新國和“單身”工友住在公司建設的廠前公寓。他們憧憬著北京、曹妃甸兩個家園的美好,憧憬著醞釀中的城際高鐵。在距離廠區(qū)30多公里的外的唐海渤海家園小區(qū),也住著2000多戶首鋼職工。一位老者告訴記者,很多年輕人在這里結婚、買房定居,小區(qū)里的新生兒特別多,他們是新的曹妃甸人。 去年,張新國也在曹妃甸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宅,價格幾乎是北京主城區(qū)的十分之一,而且是“海景房”。他說,長期在這里工作,有房才感覺有個家。 同張新國一樣,公司煉鋼部負責工會工作的林平,也在“島上”買了一套房子。她沒想過保值增值,只想女兒放假時,全家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團聚。 說起剛來曹妃甸時的情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林平直搖頭:連片綠葉都看不到,海風夾著沙子吹得人睜不開眼。“現(xiàn)在曹妃甸一天一個變化,每次從北京回來感覺都不一樣。” 記者采訪林平時正值周末。鄰近中午,她匆忙吃完午飯,收拾東西跑上返京的班車。上車前,她特意換了一套漂亮的連衣裙。午后,數(shù)十輛大巴陸續(xù)駛出公司大門,工人們都衣著鮮亮,臉上洋溢著回家的甜蜜。 |
關鍵詞:曹妃甸,北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