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農村學生占14%拷問城鄉教育不公
長期以來,重點高校對農村生源比例一直閉口不談。今年,北京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農村學生所占比例為14.2%,較去年增長1.7%。(9月1日《京華時報》) 名牌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近年來引起輿論熱切關注,此前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重點高校里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50%下降到20%左右。這已經讓人驚嘆了,但現實更加令人咋舌,北京大學農村生源比例僅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農家子弟。即便這個低得可憐的比例,還是近年來不斷增長的結果。據北大招辦介紹,近兩年,北大農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這就是說,在兩年以前,北大的農村學生僅占10%左右。 北大農村生源比例上升,應主要歸功于國家的強制性政策。去年,國務院要求重點高校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投放1萬名招生計劃,今年,這一定向招生規模增加至3萬名,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 但這顯然遠遠不夠。北大農村生源僅占14.2%、城市生源高達85.8%,折射出一條城鄉教育鴻溝,拷問著高考不公、城鄉教育不公,把城鄉教育差距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城鄉教育的巨大落差不只是教育不公問題,而且關系到“三農”問題、城鄉均衡發展問題,它堵塞著農家子弟向上流動的通道,導致“讀書無用論”在一些農村地區抬頭……可以說,城鄉教育不公是社會不公的一個重要根源。 對此,重點高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十多年來,名牌大學在招生時越來越“嫌貧愛富”、“嫌鄉愛城”,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將目光瞄向城市的重點中學,農村學生很難獲得機會,而且綜合素質考評以城市學生為本位,城市學生會唱歌、跳舞、繪畫叫素質,農村學生吃苦耐勞、意志堅強卻不叫素質,自主招生這條升學通道基本上與農村學生無緣。其二,在高招名額分配上存在地域歧視。比如,今年上海高考人數5.3萬人,北大、清華共在滬招生136人,河南考生人數71.63萬人,北大、清華共在豫招生225人,算下來,上海考生上北大、清華的比例是河南考生的8.16倍。河南以農村考生居多,上海以城市考生居多,如此,名牌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怎能不低得可憐。 高校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對城鄉教育鴻溝越拉越大的現狀不能無動于衷,對農家子弟向上流動通道狹窄問題不能袖手旁觀,尤其是國立重點高校,有責任、有義務為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盡一份力,在招生時不能太勢利,切忌“嫌貧愛富”。 |
關鍵詞:北大,農村學生,教育不公,城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