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浪費錢”不只是讀書無用論
女孩考上成都一所本科高校,父親不讓她讀;父親算賬:讀4年書花8萬,如果打工至少掙8萬,一來一回就是16萬。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愿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9月2日《成都商報》) 女兒考上大學父親不讓讀,因為父親認為上大學是“肯定失敗的投資”,不愿意“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在開學季讀到這樣的新聞,平添一種別樣滋味:之前被視為象牙塔的大學,如今竟然形象如此不堪。雖然這只是個案,也許不具有典型意義,但是,這位父親的做法,卻意外贏得了很多“好事者”的肯定和贊同。因為,眼光只看短時物質,這套上大學的投入產出理論,未必沒有道理;但是,上大學的價值,真的可以如此功利化看待嗎? 這個案例無疑是“讀書無用論”的極致表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上大學被視為浪費金錢浪費青春,其實也是高度物質化社會現實的折射。時下青年的所謂理想,大多都是與物質有關,房子車子票子;這不能說不正常,但是如果只有這些,也難說很正常。“上大學浪費錢”的觀點背后,體現的其實不只是“讀書無用論”,更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為了什么去上大學?為了找份好工作,為了賺大錢,為了好的物質生活,這些當然無可厚非;只不過,除此之外,是否還該有點別的? 英國教育家亨利·紐曼說,大學的目的就是訓練社會的良好成員,“旨在提高社會的思想格調,提高公眾的智力修養,純潔國民的情趣,為大眾的熱情提供真正的原則,為大眾的志向提供確定的目標,擴展時代的思想內容并使這種思想處于清醒的狀態,推進政治權力的運用以及使個人生活之間的交往文雅化。”概括為我們常講的話也就是:提高國民素質。所以說,大學教育的目的原本并不僅在于就業。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那是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的專職,大學不能“重復建設”成“就業培訓班”。 大學教育的高度市場化、產業化,以至于就業不好的專業就減招直至停招,無疑是相當短視的行為。這樣的教育辦學思維也直接助長了“上大學只為就業”的就學觀,如果上大學后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高工資,那么就“讀書無用”,就是“打水漂”浪費錢。其實不是這樣的,大學存在的價值不只是為企業輸送人才,更要為社會輸送公民,研究學問、增長知識這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并非什么東西都可以貨幣化的,上大學的“賺錢效應”被強調得太多,必然背離大學教育的初衷。 |
關鍵詞:上大學,浪費錢,打工,讀書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