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樓:將農技服務事業進行到底
說起廣宗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王福樓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創辦的合作社覆蓋廣宗縣八個鄉鎮、一百多個行政村,入社的農民近3萬人,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省級示范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組織下,近5萬畝沙堿地被改造成綠色蔬菜大棚基地,全縣30萬畝棉田,近三分之二因獲得技術指導每畝平均增產千元以上。 誠信經營賺來第一桶金 1996年,王福樓從縣物資局下海做起農資經銷。開張伊始,他的沙龍農資供應站經營策略就獨樹一幟:別人千方百計找便宜貨,弄回來賣高價,他卻訪農家、找專家,把全國各地農業生產資料的品牌、質量、價格等弄得一清二楚,每次進貨都留出樣本,請工商、質監、農業等部門檢驗無誤后才上架銷售。這樣做,成本自然居高不下,銷量又小,他賣得越多,賠得越多。最艱難的日子里,這個冀南漢子賣掉了自家的房子硬是堅持著。 一年下來,買了他的化肥、農藥的人們發現,自己的莊稼長勢喜人,沙龍農資供應站名聲大振。一傳十、十傳百,口碑給王福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適當提高價格后,他的店終于有了利潤,加上營業額直線上升,可以向廠家批量訂貨,成本又降了一大截,生意開始日益紅火。嘗到了誠信經營甜頭的王福樓,堅定了開拓農業技術服務事業的信心。 2002年,沙龍農資供應站變更登記為沙龍農業技術服務合作社,王福樓聘請高級農藝師做技術指導,又招聘多名大學生組成棉花種植專業服務隊,為棉農提供技術服務。他們開辦的棉花技術培訓班培養出了大批農業技術人員,“接受了技術指導的棉田,每畝增產75公斤以上。”王福樓粗略計算,每年為棉農增收超過1億元。 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家掙錢 幾年前的一個深秋,棉花采摘已近尾聲,采購商卻蹤影不見,好容易請來的一家棉紡廠采購員在棉田轉了一圈后說:“你們的棉花質量高低不一,只能按最低等級計價!”王福樓十分難過,但他深知癥結所在,多年來,廣宗縣棉花種植戶分散,每家種植規模小,管理水平不同,棉花質量不均,賣不上價。 2008年10月,中央下發文件,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王福樓立即從中看到了規模種植的希望,他奔走于幾十個村莊,同村干部和農民反復磋商,決定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
關鍵詞:農技服務,王福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