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華北最大民用“防核戰備洞”:轉型旅游
“防核戰備洞”的地下戰備倉庫入口 張帆 攝
“防核戰備洞”的地下電影院觀眾席遺址 張帆 攝
“防核戰備洞”的弧形鋼筋混凝土防護門可抗沖擊波 張帆 攝
在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區壽王墳鎮,有一座民用地下防核“戰備洞”,該工程總面積1萬余平方米,巷道總長達14公里,是目前華北地區保存最完善、面積最大、延伸輻射范圍較廣的地下防核工程。27日,記者隨同壽王墳鎮人大主席李寶云一起探訪了這個神秘的防核戰備洞。 該“防核戰備洞”于1967年初至1978年末修建,歷時12年建成。通道東西方向長2.5公里,南北方向長1.5公里,巷道總長達14公里。 雖然是山洞,但是它與一般的山洞有著明顯的區別。李寶云說,山洞里設計的都是有抗擊沖擊波的防護門和可進行內外循環的通風系統。有大小8個洞口,最大的洞口車輛可以隨便出入,洞口上方留有機關槍掃射眼。 記者一行選擇從較大的一個洞口進入洞內,入口處有兩扇30厘米厚的弧形鋼筋混凝土拱門。門上方寫有“備荒備戰為人民”幾個大字。 進入洞口,一股涼氣立即撲面而來,記者發現,由于洞內濕度較大,在隧道的墻壁上布滿了水珠,部分地面存有積水。與當日洞外30多攝氏度的高溫相比較,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置身山洞,首先看到的是一條長而寬闊的主通道,以主通道的寬度并列開進兩輛大型卡車綽綽有余。借著洞里的燈光,再前行是井然有序的房間,指揮部、地下戰備倉庫、地下戰備醫院、電影院、地下發電廠、大型車庫、火藥庫硐室、民居戰備洞等一應俱全,各處設施都以地下通道形式相連接。 “國有企業壽王墳銅礦是修建這個戰備洞的組織者,當年銅礦工人們一下班就到這里和村民一起修山洞,工程設施與礦區的生產巷道系統相聯通,總面積1萬余平方米,地下通道四通八達,范圍基本涵蓋了壽王墳中心村地下的全部。”李寶云說,這里是目前華北地區面積最大、延伸輻射范圍較廣的地下防核工程。 李寶云告訴記者,戰備醫院的可使用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設有200多張床位。由于洞里冬暖夏涼,都是夏天供暖。醫院停用后,暖氣片也就逐漸被拆除。記者看到,通道里、病房里當年取暖用過的水管和閥門都存在,只不過已是銹跡斑斑。 記者數了一下,戰備醫院光病房就有34間,其他諸如手術室、消毒室、準備室、禮堂等標注的也是清清楚楚。 60歲的康永林是壽王墳銅城醫院的一名退休職工,他回憶說,自己印象最深的,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戰備醫院全面啟動。 “當時壽王墳銅城醫院全體醫護及患者都搬進了洞內醫院,大地震后,唐山的一批傷員曾轉往這里治療,大約100多人。”康永林說,1978年左右,戰備醫院停止使用。 此后幾十年間,“戰備洞”一直處于閑置狀態。因為洞內氣溫低,近年來,當地一些個體商販就把蔬菜、水果儲存在里面,作為“保鮮儲藏室”。 如今所有的房間已空空蕩蕩,戰備洞早已喪失建設它的初衷。李寶云表示,回顧當年,戰備洞曾經發揮了它的作用,有著很特別的歷史意義。 鷹手營子區是承德市三區之一。原為清東陵風水禁地,東陵獵取祭品的鷹手住此,因以得名。是一座典型“因礦而生、因礦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隨著礦產資源逐漸枯竭,2009年3月,鷹手營子礦區被列入國務院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日前,鷹手營子區委、區政府正計劃通過吸引社會投資,將坐落在這里的華北最大民用地下防核工程——“戰備洞”開發成文化旅游綜合體,以此帶動區域經濟從“賣資源”向“賣文化”轉型。 |
關鍵詞:旅游,防核,戰備洞,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