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文化遺產豈能盲目跟風
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國區主席陳平做客“金沙講壇”,講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她透露,為了申遺,全國各個地方每年總共要花大約3億元,呼吁各地應冷靜看待世界文化遺產,不能為了發展旅游而盲目申報。(8月26日《成都商報》) 據悉截止2013年6月,中國已有45處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處,世界自然遺產10處,世界文化遺產28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3處。 文化遺產,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歷史見證,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產。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打造文化遺產航母,建設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長城,保護文化傳承與發展已經成為了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在這種情況下,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將原本只屬于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交由整個世界來共同保護,似乎成為了最好的選擇。然而,如果申遺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承和發揚,那么所謂的“申遺”就“變質”了,而文化遺產的湮滅也就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 在申遺的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而最主要的就是盲目跟風。打著“申遺”的幌子,務文化之“虛”,搞經濟之“實”——為了標新立異、為了發展旅游、為了提高知名度,總而言之,“一切為了經濟,為了一切經濟”。而真正為了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傳承進行申遺的是少之又少,這也是我們很多申遺項目屢屢受挫的關鍵所在——動機不純,舍本逐末。 毫無疑問,世成功申請界文化遺產,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但是其本質還是為了文化傳承,經濟效應僅僅是其“附屬產品”,而非主要目的。 進而言之,“申遺”的盲目跟風要不得。文化遺產需要的是傳承,是保護,是大眾參與,是良性互動,為的也不是聲名顯赫,不是經濟效益,不是國際標準,僅僅是一份希望,一份文化精髓的繼承與發揚。 真誠地告誡各級地方政府在申遺之前,不妨用統計的方法做一個比較,探究一下是否真的符合申遺的條件,申遺的投入與產出是否合理,申遺的內容是否經得起考究、經得起推敲,對文化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倘若存在這樣優秀的文化傳統,即使達不到申遺的標準,那么盡自己所能去傳承去保護它又有何不可?付出總有回報。 不妨借鑒偉人的一句話:這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同樣也是你們的,是全人類的共有財富,不分民族和種族,不分國別和籍別,不分貧窮和富貴。讓我們一起為文化航母的揚帆起航吶喊助威,愿華夏文明猶如陽光一般早日灑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關鍵詞:申遺,跟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