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元的申遺費究竟值不值?
昨日(26日),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國區主席陳平做客“金沙講壇”,講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她透露,為了申遺,全國各個地方每年總共要花大約3億元。因此,各個地方應該冷靜看待世界文化遺產,不能為了發展旅游而盲目申報。(8月26日《成都商報》) 韓國人率先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似乎刺痛了國人的心臟。以此,申遺蔚然成風。有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已經申報成功的世界遺產達到45處,超過西班牙成為擁有世界遺產地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于擁有48處世界遺產的意大利。對于一個1985年才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行列的國家來說,速度之快,數量之多,令人嘆服。 地方政府熱衷于申遺,經濟利益和政績工程的驅動是根本原因。打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頭,賺取巨大經濟利益。旅游人數增多之后,又方可帶動周邊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新興產業鏈。世界遺產名錄已經迅速成為了一個暴利行業的準入證。GDP增長之后,政績自然也有了保障,官員升官發財的路徑也就相對暢通。 申遺的初衷是保護文化遺產,但結果卻大相徑庭。它帶來的是資源的浪費。不知如何拍攝宣傳片,花了十幾萬、幾十萬的都有;不清楚申報文本的寫法,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請專家去當地考證,動員當地全部人員參加這些都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申遺大量的前期投入由地方財政承擔,往往導致巨資負債。列入遺產目錄后,日常保護費用仍主要由地方政府開支,加上國家并不為當地限制開發等保護措施提供經濟補償和政策優惠,因此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申遺實質上是一場豪賭。一旦成功,便名利皆收;一旦失敗,從此便背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同時,它也忽視了地方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很多地方由過去的無人過問到天下皆知,相應的配套服務等并沒有跟上發展。隨著慕名往來游客的巨增,資源環境往往不堪重負。如此功利性的申遺,表面上打著保護文化的旗號,實際上卻對文化造成無以復加的破壞。并且,申遺成功之后,世界遺產的重大價值便是要填補之前申遺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過度的開發已經使保護文化的初衷變質。據透露,盡管申遺成功已經十年有余,平遙仍然因缺乏保護資金導致城墻坍塌,若要為古城開發所需的新城開發及古城搬遷,至少還存在2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 更甚之,如此熱衷于申遺,本質上暴露的是一種文化貧困。在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申遺成功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只有源于內心對文化的不自信,才會無節制地用外在的方式來獲取肯定。這其中不乏虛榮心作祟。如果自身本就足夠優秀,又何須太在意外在眼光。3億元的申遺費用,如果能夠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效果自然要比申遺可觀和實用。 中國式申遺絕非僅僅單純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它牽涉到背后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政績工程及虛榮心。跳出申遺怪圈,文化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數目龐大的申遺費用,本身也存在著更好的利用途徑。 |
關鍵詞:申遺,經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