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是被年輕人“購房觀”帶壞的?
作為一個不是特別年輕的“年輕人”,我始終覺得、并且真切發現,飄在異鄉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以有沒有自己的房子,作為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扎根當地的標準。要是有一套房子、一個家牽著,走得就不會那么灑脫。這就像新加坡的離婚率,2012年竟然還會降低,其中不能不提到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新加坡離婚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兩三年程序走下來,太累了。于是,似乎耗著耗著就過下去了。 這個似乎與房價有點遠——但在一個鄉土觀念、家園意識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國家,“房子”是根深蒂固的一個圖騰,代表著家的守護感、營造著愛的安全感;它也是一個復雜的“程序”,寄寓著人們對生活的歸屬感與夢想。譬如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工作幾十年才在“非一線城市”買到房子,買房前寫過一首詩,說“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又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大意是,浮生過半,還沒弄上一套房子,愧對子女。不管怎么說,死也要買房蓋房的,歷史上,還不在少數。及至清朝,有一首竹枝詞還唱道:“搭得天棚如許闊,不知債負幾多錢?”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想要自己的房子,也算是個無可厚非的傳統觀念。 就是這樣的觀念,在今天,被強烈質疑。近日,重慶晨報輿情調查中心聯合大渝網調研吧,對5917名重慶居民(80后占50%、90后占31%、70后占14%)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6%的人認為,時下年輕人購房觀扭曲現象普遍,其中56%的人說“非常普遍”。此外,民眾評出心目中三大扭曲購房觀:“以是否有房、房子大小等標準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居首,其次是“房子成婚姻重要基礎”。(8月26日《重慶晨報》)有評論指出,不少年輕人購房觀扭曲,是持續推高房價的重要力量之一。 我以為購房觀扭曲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譬如一下子買了很多房子,故意讓別人沒房子住,純屬心理變態的;又譬如買了房子不是自己住,而是用來點把火燒著玩之類的……不然,只是想有個安身立命之處,怎么就叫“觀念扭曲”?空置率不“扭曲”、保障房不到位也不“扭曲”,獨獨年輕人想要有套房子就扭曲了,這算是什么邏輯呢。 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以房論成敗”,這并不是多可恥的事情。在一個健康公正的社會秩序中,錢賺的多一點、房子住得好一點,當然令人艷羨,這也是能力的體現。如果市場經濟都羞于承認物質財富的創造能力,那么,非要“自虐”才能證明觀念純潔?二是“年輕人的購房觀”是個偽概念。市場上的房子,大多未必是被年輕人買走的,再說,他們對房子的種種觀念,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說“以房子論成敗”就是購房觀扭曲,那么,“中年人的購房觀”、“老年人的購房觀”就不扭曲了嗎?好吧,你會發現,“中國人的購房觀”就一直歪斜著,都等著功能飲料“激活”過來呢。 房價是被年輕人的“購房觀”帶壞的——這樣的邏輯,就像當年的“丈母娘助推房價”一樣,自然不需要正兒八經的辯駁。但這些天方夜譚的背后,卻扎扎實實反映了某種無奈的焦慮。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分別為62個和57個,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分別為69個和67個。有媒體稱樓市10年調控了43次,而房價上漲了10倍。房價既沒有順應政策,也沒有順應民意。在這個“任志強成了任贏贏”的年代,誰都不能怪、誰都不敢怪,還能埋怨什么呢?年輕人是最人微言輕的了,也許他們不買房、不結婚,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吧。 不說樓市泡沫,只說年輕人的購房觀;不談實體經濟,只談年輕人的就業觀。這種分析法則,無非是把經濟問題意識化,仿佛冥思苦想,就真能鐵樹開花。中國經濟社會的解題游戲,難道真的都只能隔靴搔癢了? |
關鍵詞:房價,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