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請柬上寫著“人傻錢多速來”
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國區主席陳平做客“金沙講壇”,講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她透露,為了申遺,全國各個地方每年總共要花大約3億元。因此,各個地方應該冷靜看待世界文化遺產,不能為了發展旅游而盲目申報。(8月26日《成都商報》)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場文化遺產選拔考試中,來自中國的面孔絕對引人關注。雖然中國是申遺世界中的后來者,卻用火箭的速度直線飆升至世界第二的寶座上。當然,這有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地理景觀的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全民雞血式的沖鋒陷陣,也在這其中貢獻了不少成功率。 借用聯合國的這塊金字招牌,來向世界推銷自己的文化和景色,這絕對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面對老祖宗留下的貨真價實的遺產,不好好利用開發,的確有愧先人的厚澤。同時,在看到先行者通過“申遺”之后風光無限的滋潤,必然撓起了當地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的癢。且看洛陽龍門石窟“入遺”前每年門票收人1000萬元、“入遺”第二年就達到了2700萬元。如此立竿見影的數據表,又怎么會不成為“申遺”最原始的動力呢? 然而申遺并非捷徑,而是有著相當高的準入門檻。不僅又有先天的資源,還要有后天的堆砌。換句通俗的話,就是要讓景區看起來大氣,各種配套設施必須在短時間內配的上“世界遺產”。而這種大躍進式的燒錢方式,很容易給當地經濟造成缺血。2010年8月,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付出的10億元中,國家級貧困縣新寧就承擔了4.5億元,而2008年新寧的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兩億元。不說別的,光看賬面上就知道是怎樣的竭澤而漁。 在申遺的道路上巨大投資,瞬間加重了其豪賭的性質。然而申遺本身并不具備財富敲門磚的功效,很多地方并沒有因為申遺成功后而雞犬升天。平遙古城申遺成功十多年,仍然因缺乏保護資金導致城墻坍塌;山西五臺山申遺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而不見經傳的小縣荔波申遺成功后,卻為此背上高額債務,未來10年中還須投入巨資用于遺產地保護……然而即便有不如意的案例,卻依然阻擋不了中國的申遺大隊排到下世紀門檻。 前段時間興教寺拆遷風波,也是申遺鬧劇中的小小漣漪。作為絲綢之路打包申遺的押寶,興教寺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對自己“傷筋動骨”,甚至都驚動了“大師兄”六小齡童。對這種死了也要愛的申遺執著,我們其實很容易就看出這其中的泡沫成分。當以政績推動,和透支資源為出發點的申遺,很難想象到最后它是否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初衷。當人傻錢多速來的現實語境如此凸顯的時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聯合國官員都要呼吁冷靜看待申遺了。當然,我們也不希望這只是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吶喊。 |
關鍵詞:申遺,經費,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