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堅持群眾路線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來河北視察多次提到接地氣,當年他就很少呆在縣委機關,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往干部群眾家中跑,有時與縣里的干部結伴,有時單槍匹馬。”正定縣退休老干部張五普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近平同志是在1983年春天,那時我在西兆通公社任書記,他一個人來公社調研,騎一輛舊自行車,下自行車就和我握手。我說,‘習書記怎么你自己來了,你認得路啊?’習書記說,‘打聽,我打聽著就來了。’” “當時縣里最好的車是兩輛212吉普,如果不是特別急的事,近平同志都堅持騎自行車,他自己說這樣既省汽油,又能聯系群眾。”何玉告訴記者。后來近平同志自己回憶說:“那時經常騎自行車下鄉,穿梭于滹沱河兩岸,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騎不動了,得扛著自行車走。”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 “干部長期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感情培養不起來。”曾在黃土地插隊7年的習近平,深知“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的道理。習近平喜歡面對面地與群眾交流。那時縣委、縣政府的大門是敞開的,許多老農背著糞筐就進來了。習近平經常讓縣委干部走上街頭搞隨機問卷調查,有時他還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聽取群眾意見。后來,正定形成的許多文件和重大決策都跟這些調研有關。“他開座談會喜歡聽真話、聽實情,不提前安排人,不提前打招呼。”何玉回憶說,近平同志進村調研,許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街頭一站,隨機招呼遇到的村民,三三兩兩地把人聚齊了,再通知大隊干部開座談會。 在正定期間,習近平喜歡交朋友,特別是基層朋友、草根朋友。他希望通過與這些基層朋友碰撞思想、交換意見,打開“基層視野”,為正定發展助力、蓄力。當他聽說當地干休所退休干部齊尊武酷愛古文化、古建筑研究,于是夜訪齊尊武就正定文物保護長談到深夜;當他聽說東權城村村民張新立愛好無線電,發明了一種舞臺燈,就主動到張新立家,鼓勵他辦企業、把舞臺燈推向市場。習近平與基層朋友交往不擺架子,真誠相待,結下了深厚情誼,特別是他與作家賈大山的交往在正定更傳為佳話。 正定農民作家賈大山,曾創作小說《取經》,上世紀80年代頗有名氣。習近平曾這樣回憶與賈大山剛見面的情形,“賈大山扭頭一轉就說,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 賈大山個性很強,而又“有著洞察社會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獨特視角”。到正定工作后,習近平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就是他。兩人初次見面,卻有說不完的話題。賈大山成為習近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習近平后來回憶道:“此后的幾年里,我們的交往更加頻繁了,有時他邀我到家里,有時我邀他到機關,促膝交談,常常到午夜時分。記得有好幾次,我們收住話鋒時,已經是次日凌晨兩三點鐘了。每遇這種情況,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為了不影響機關門衛休息,我們常常疊羅漢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在肩頭,悄悄地從大鐵門上翻過。” “一個不講吃穿、不端架子,年紀輕輕的縣委書記,為什么在干部群眾中那么有威信?他離開正定這么多年了,為什么當地干部群眾一直念念不忘?”曾與近平同志在正定縣委一起工作過的不少人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將近30年后,已經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一段談話或許給出了答案——“我們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現在我們談不上說一塊苦,但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保持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一定要樹立求實精神,抓實事,求實效,真刀真槍干一場。衡量一個干部的好與差,就是看他能不能辦實事,能不能打開局面” 入夏以來,每天清晨,正定縣西關村,一車車蔬菜運往省會北國超市和各大批發市場。 西關村距離石家莊市區不遠,是正定有名的蔬菜種植村。近年來西關村與北國超市合作,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帶動了全縣蔬菜種植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該村村干部告訴記者,30年前,“老書記”在正定確立了“半城郊型”經濟發展思路,西關村從那時起改變了農業生產糧食單打一的習慣,走上了蔬菜種植的道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干部就應當實實在在為鄉親們干幾件惠及長遠的實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常說的話。當年他任縣委書記時就是這樣倡導、這樣干的。”程寶懷告訴記者。 |
關鍵詞:習近平,正定,群眾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