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春晚,我們不見不散
昨天(23日),有媒體刊發消息稱,馬年春晚導演組召開語言類節目碰頭會時,馮小剛表示唱贊歌的語言類作品一律不要,他最喜歡有尖有刺的東西。昨晚,央視春晚宣傳組負責人致電本報記者稱,媒體所報內容系假新聞。央視春晚也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語言節目創作的四字方針:真、親、小、樂。(8月23日《京華時報》) 自從確定馮小剛為2014年的春晚導演,我就在杞人憂天。不是憂馮導導不好春晚,而憂的是他導的好而費力不討好,不是再辦春晚請不請他,而是下次人家能不能來還很難說。百姓叫好,不一定所有的人會叫好,而某些人叫好的東西,百姓不一定會真的買賬。 有消息說馮小剛表示唱贊歌的語言類作品一律不要,他最喜歡有尖有刺的東西。此種說法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更增添了些許對馮小剛的期待。然而,春晚宣傳組負責人卻稱,媒體所報內容系假新聞。在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時代,真的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了。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做假時假亦真。不管是真是假,馮小剛任春晚總導演是真,但誰是真正的導演又讓人們“霧里看花”真假難辯了。 新聞是假的,但我們卻寧愿相信是真的。CCTV春晚不唱贊歌,打死我我也不信,現在不是唱不唱的問題,而是敢不敢不唱的問題。不想唱贊歌,審批通不過,那個審批制度要比導演的手腕硬多了。其實唱贊歌并不是一味的高唱“今天是個好日子”,或者是“咱們老百姓今天真高興”,好的現象就應該弘揚,壞的事情就應該抨擊!諷刺、批評也是一種唱贊歌。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告訴人們無論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和腦袋,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整體,只有互相配合,團結一心,才能把工作作好,眼睛有眼睛的優勢,鼻子有鼻子的功能,哪個都缺一不可。這種寓批評與諷刺的相聲,從另一個角度不也是對“萬眾一心,擰成一股繩的”吟唱嗎? 希望馮小剛學學黃一鶴導演。當年黃導在第一次春晚中,就能滿足觀眾的心愿。把備受爭議、寇以糜糜之音的歌曲《鄉戀》放在在春晚的舞臺上唱出來,其效果也是喝彩滿堂,如果說黃一鶴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勇氣,我們只能說那是藝術家的責任,那是藝術家的良心。1984年,陳佩斯與朱時茂在春晚上演了那個著名的小品《吃面條》,至今人們記憶猶新。因為這個小品是純逗樂的,沒有什么政治意義,這在當時能不能站住腳所有的人心里沒底,所以劇組就在天壇體育賓館進行了一次試演,演給很多體育界的名流看。“朱時茂當時說,演了一半好像笑聲也沒了,人好像也沒幾個了,感覺這個節目是不是效果不好啊。后來定睛再看,大家一個一個從地上爬起來,原來都已經笑得滿地打滾說不出話來了。接著才是熱烈的鼓掌。”盡管很受歡迎,但像這樣沒內容的笑,當時還并不能完全被人接受。在開會中,就分成了同意和不同意兩派,而黃一鶴的邏輯是,“港臺演員都能上了,這個小品也應該沒問題。”結果這一年首上春晚的朱時茂和陳佩斯因《吃面條》火了。現在回頭再看這個“沒有政治意義”的小品成了春晚的經典。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真、親、小、樂”,其實無論是演唱贊歌的也好,還是鞭撻時弊的也好,拿出老百姓喜歡的作品,哪怕這種作品“有尖有刺”,把這個社會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東西拿出來才是真正的好。希望央視能大膽放權,給馮小剛更多的自主權,也期望馮小剛不負重望,留給人們一個難忘的春晚,一個與觀眾“不見不散”的馮氏春晚。 |
關鍵詞:春晚,馮小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