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歌一律不要”但愿不僅僅是狠話
不要“不痛不癢”,要有“真針砭”的春晚總導演馮小剛,在日前召開的語言類節目碰頭會上,再次放出狠話,相聲小品不能束手束腳,要解放思想,頌贊歌的作品一律不要出現,最喜歡有尖有刺的東西。甚至推崇《虎口遐想》和《電梯風波》才是真正針砭時弊,貼近生活的好作品。但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馮導的一番慷慨激昂能多大程度實現,也令人感到疑惑。 (2013年8月22日人民網)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本當“三十而立”,卻日益式微,大有窮途末路之憂。當然,文化娛樂日漸多元,公眾口味愈發難調;各地衛視爭奇斗艷,地方春晚鋒頭正勁。主要還是春晚導演的路子越走越窄幾至于黔驢技窮,以至于越來越遠離現實,遠離地氣,成為歌功頌德歌舞升平的視覺盛宴, 盡管年年稱要辦百姓喜愛的春晚,其實既不待見百姓,也不為百姓所待見。別說種種節目遠離百姓真實的喜怒哀樂,就連主持人的串場詞幾乎變成了故意渲染哄托情緒和氣氛的八股文。1984年曾參與春晚主持的中國傳媒大學老師盧靜就直言,串場詞寫作膽子越來越小,大而無當的口號式語言,把節日變成了一個宣講臺,說教代替了親和,用假想的方式代表觀眾表達一切。連央視自己人也不得不調侃,“春,不是這樣叫出來的。” 既然一味求得溫和愉悅,就難免少了應有的骨氣和硬氣,少了基本的諷刺與針砭,少了起碼的揭露與審丑。諷刺與幽默恰恰是小品等語言類藝術的生命,乃至于整臺節目的靈魂。政治至上的標準及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其成了“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的林黛玉。趙本山就曾公開批評,“中央電視臺的審查永遠是這樣的,觀眾都笑翻了,就他們幾個(指審查者)的臉永遠是青的。”一些演員削足適履言聽計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得不將節目一改再改,直改到觀眾的臉青了,審查者的臉笑了為止。 據稱,趙本山和宋丹丹接近大年夜臨時被要求更改小品《火炬手》,表演完畢趙本山嚎啕大哭,宋丹丹就此告別春晚舞臺。連老江湖都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何況他人。面對嚴苛的審查,以及不懂行的審查者,結果就只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歌頌”以及“東躲西閃,不疼不癢、不咸不淡”,優秀作品越來越少,春晚越來越不受人待見。 此番走馬換將,表達了央視開門辦春晚的決心。馮小剛、趙本山等主創團隊的集體擔當,或許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尤其,馮導儼然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聲言作品要回歸諷刺辛辣幽默,摒棄那些煽情、唱贊歌的東西,希望所有創作者要放開手腳,敢寫敢說,呈現出帶尖帶刺、有棱有角的相聲和小品來。但公眾仍不能過于樂觀。孫悟空能否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馮小剛能否有大作為大手筆,顯然亟待央視的簡政放權。唯有真放手,予其閃轉騰挪的自由空間,馮小剛的團隊放膽創作和創新,春晚才會浴火重生。 |
關鍵詞:春晚,總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