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座不開車的道德困境
南京9路公交駕駛員劉佳遇到孕婦上車,在他多次提醒乘客給孕婦讓座無果后。這位駕駛員說沒人讓座就不開車了。后來,孕婦后方的一位男乘客站了起來。(8月22日《現代快報》) 司機此舉充滿正義之氣,體現了對老弱病殘孕群體乘車權利的尊重,傳遞出道德正能量。但是,司機拒絕開車逼人讓座只是義憤之舉,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如果公交車司機專門為孕婦找座位的話,難免會影響到正常的交通秩序。部分工作、學習繁忙,趕時間的乘客也會產生怨言。司機拒絕開車逼人讓座還有道德綁架的嫌疑,易使乘客產生逆反心理。畢竟從契約的角度講,乘客購買了車票,司機拒絕開車也是違約行為。 所以,不讓座不開車的正義司機陷入了道德與契約的雙重困境。有人會說,在公交車上為弱勢群體讓座是起碼的社會公德,讓座者要有一顆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之心,更應持一種寬厚仁德、不計得失的超然心態。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除了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之外,還有諸如要懂得“感恩、回報”的思想灌輸,因此我們在做好事的同時,一般都渴盼著對方能有所回報。 廣為流傳的“子貢贖人不要報酬,被孔子批評”可謂這方面的經典案例。春秋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出錢把人贖回,國家將給予獎勵。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重返故園。后來孔子的弟子子貢,從外贖回了許多魯國人,拒絕了獎勵,卻遭到孔子批評。孔子認為,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讓行善之人不蒙受損失,愿意行善事的人就越來越多。子貢不要獎勵,固然可以贏得更高的評價,但是也拔高了人們對“義”的認識。此后,再沒有多少人愿意出錢贖同胞回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除了從道德層面呼吁乘客給孕婦讓座,用拒絕開車這樣的硬招對不讓座乘客“逼宮”以外,還可以嘗試采取激勵措施培養乘客的讓座公德。比如,發動社會團體對經常讓座者給予物質或精神激勵等等。這不僅對公交文明素質提升有倡導示范作用,還可以喚起乘客主動讓座的道德意識。在道德提倡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采取必要措施激勵乘客公德心回歸,這應該是正義司機最喜歡看到的結果。 |
關鍵詞:公交車,讓座,孕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