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百慕大”詭異再現?還是百貨業集體入冬?
百盛成為最新一個在石家莊慘遭失敗的外來零售業品牌。百盛兩進兩出石家莊,發展歷程坎坷,最終遺憾抽身。作為對比的是,在河北省的另外一個城市張家口,百盛一鳴驚人,在運營第一年即獲盈利。 百盛退出石家莊,到底是這個城市再度釋放了行業所稱的“商業百慕大”的神奇效應,還是這僅僅是中國百貨業面臨電商等種種沖擊之下進行瘦身轉型、準備過冬的一個新案例? 觀察: “不盈利就關,這符合外資性格” 見證了百盛在石家莊發展歷程的業內人士方先生表示,按照零售業目前的發展情況,百貨店體量最小也得在4萬平方米才能做全。如果是店小,在一個地域一次性開個四五家,在宣傳等投入上才能形成規模,但是百盛在石家莊只有2萬平米左右,而且是單體店,它所在商圈又是全新的商圈,這就比較難辦。“根據現在的情況看,這樣的小店就是養上十年,局面都打不開。既然十年都看不到前途,而且沒有擴大店面的可能,那我就干脆撤了。”“外商很現實的,三年內不賺錢可以,但必須減虧,可是這兩項在石家莊百盛身上顯然不好實現,所以關店也是必然的選擇。”方先生說。 雖然石家莊百盛目前還沒有公布官方的撤店解釋,但是他們就貴陽關店的“答記者問”給了一個比較適宜石家莊百盛關店的理由:“貴陽市地域較小,但百貨企業非常多,競爭十分激烈。面積小使得百盛在品牌品類布置以及空間擴展上受到限制。此次關閉兩家門店,百盛意在貴陽開設面積不低于3萬平方米的大體量的門店,以增加商品品類,讓消費者體驗更為專業化的百貨購物。” 據悉,目前百盛在全國有一部分小店和虧損店,這些門店的虧損,已經拉低了百盛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并導致其重新考慮開店速度和門店調整。 回顧: 緣何兩次進入兩次關閉? 18年內,百盛兩進兩出石家莊,三年來一直虧損 和從石家莊走掉的其他外來零售企業不同,百盛經歷了“二進莊”。 1995年百盛入駐石家莊橋西商圈,當時的石家莊北國商城和東方購物中心還沒開業。剛開業的百盛定位“相對高端”的人群。據悉,有著外資背景的百盛不但引進了歐珀萊、貝納通等當時石家莊人還很陌生的“大品牌”,還在5樓開了一個超市,這些都讓當時的市民感到新鮮。此后它在與1996年相繼開業的北國、東購等各大商場競爭中,還率先實行了“打折”的銷售模式。 據悉,百盛第一次撤資的根源在于其治理結構的缺陷。當時我國尚未加入WTO,百盛這樣的外資企業進入必須以合資的形式出現,而且必須由中資控股。在這個框架下,中外雙方股東在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等多方面產生分歧,最終百盛選擇黯然離去。 二次來石,百盛沒有顧慮嗎?方先生說,由于曾經在石家莊受過一次傷害,百盛對再次來石并非沒有顧慮,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是百盛集團整體情況不錯,而且綜合考慮后也打算二次進駐,給自己一個翻身的機會,于是百盛就大膽地來了。 關于第二次布局石家莊,在2008年12月,百盛集團中國區有關負責人曾經接受過記者采訪,他當時表示,并未更多地考慮當地的商業狀況,主要原因是適應集團的戰略發展需要。他當時說:百盛集團在中國內地已經有15年經營的經驗,目前在國內有41家百貨公司,光北京百盛就已經開辟了包括北京東四環店、太原店、天津店等多家分店。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省會,地理位置上距北京比較近,交通便利,作為北京百盛發展的新目標城市,入駐石家莊是戰略上的當然之選。 讓百盛沒想到的是,二次來石家莊的時候,當地的商業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第一次走掉時比,新興的商業企業已經將格局框定多年,競爭更加激烈,地方企業已經非常強勢。而且石家莊的商業市場與北京等一線城市有著“無法套用”的經驗。“三年換了三個總經理,三年一直虧損,這就說明石家莊百盛站不起來不是管理者的問題,是其他問題。”方先生說。 張家口百盛一年即盈利 記者調查,百盛在河北唐山、廊坊、張家口、保定也都有進入。目前效益最好的是張家口百盛。據悉,和石家莊百盛的風格完全不同,張家口百盛高調進入,高調開業,頗有聲勢。記者獲悉,在石家莊百盛開業兩年后,張家口2011年12月30日開業,面積近7萬平米,有影院、餐飲、超市。“開業一年后即賺錢,是個非常成功的項目。百盛在保定的項目位置也非常好,在一個很有前景的綜合體內,預計九月開業,估計也不會差于張家口店。”方先生說。 百盛走后誰來接盤? 百盛走后,業主萬象天成會再招來一個主力百貨店嗎? 河北萬象天成商業管理公司副總經理黃秋霞介紹,百盛走后,萬象天成將借此機會大做調整,不再設置主力百貨店,品牌將更加年輕化和時尚化。增加餐飲、娛樂、休閑體驗、便利生活、兒童主題店等業種組合。 黃秋霞說,將來萬象天成的西側將出現石家莊的地鐵3號線,這對未來的萬象天成無疑利好。她相信這個慢慢成長中的商圈會向好發展。 后續:對比: 思考: 百貨困局:“二房東”模式難以為繼 百盛在全國接連關店,加上國內綜合體老大萬達正在嘗試去百貨化,這引發了業內思考:百貨店是否集體準備過冬? 需反思商業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看,百貨店的“二房東”模式已經陷入困局,需要百貨店進行反思。 目前,百盛和賽特購物中心等老牌商場早已風頭不再,業內人士認為,百盛等百貨企業業績增長放緩,根本原因在于現有的商業模式。據悉,國內百貨店的運營模式借鑒、參考了日韓百貨店的運營模式,即通過出租場地流水扣點當“二房東”的經營模式來盈利。這種模式缺乏對商品的研發和對時尚流行產品的采購買手,導致國內百貨業商品的品牌結構、品類組合,甚至營銷手段都基本雷同。百盛、太平洋和新世界百貨等等,都是學習早先日本的聯營模式,后來國內百貨店基本上模仿了這種模式。 目前國內百貨商業聯營扣點的模式,已經引發了嚴重的商品和品牌同質化問題,最終導致商品惡性促銷甚至價格戰,而這也導致企業的盈利能力進一步下跌,加上品牌專賣店模式和電商的崛起,百貨行業更是需要轉型。 全行業境況不妙 不僅百盛在中國的情況不十分美妙,百盛的百貨同行們,也有很多在收入乏力的財務困境里掙扎。王府井百貨2013年一季報顯示,利潤總額3.05億元,同比增長8.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2億元,同比僅增長3.74%。今年年初,在京擁有賽特購物中心、賽特奧萊等知名商場的春天百貨被王府井百貨正式收購,而公開數據顯示,春天百貨2012年上半年凈利潤僅為9000萬元,同比下滑高達50%。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81家大中型零售企業2012年百貨店銷售總額為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利潤總額60.1億元,同比下降6.14%;銷售利潤率3.08%,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而2006—2011年間,百貨行業銷售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6.5%。 數據背后,近年來也有許多百貨店關閉門店。“現在購物都進入網絡時代了,很少去百貨商場逛了。”在消費者小王看來,網購受到追捧時,傳統意義上的逛街購物正在發生改變。(記者郭春虹) |
關鍵詞:商業百慕大,百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