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面貌改造:村里村外綠意濃 在海興小尤村
村外,長滿蘆葦的人工溝渠,將村莊緊緊環繞;村口,民族廣場上,一座14米高的民族塔熠熠生輝;村內,房屋規整地排列著,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兩旁,楊樹、柳樹、冬青等郁郁蔥蔥…… 8月11日,蒙蒙細雨中,我們來到海興縣僅有147戶、780多人的回族聚居村———小尤村,就被這村里村外滿眼綠的恬靜環境所吸引。61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常金恒介紹:“這環境改變只是初步的,以后還會更好、更美。” 常金恒介紹,從4月開始,他們根據村里的實際和村民意愿,就對村莊環境進行了整治,不但組織村民清垃圾、清柴草,還拆除了破舊房屋和違章建筑63間,收回了私自亂占的宅基地,打通了多年沒有通開過的“穿心院”。同時對村莊進行了合理規劃,調整出了三縱四橫七條主要街道,并進行了硬化。常金恒說,為了解決一下雨村里就積水的問題,他們還在村主要街道建設了排水溝,栽植了樹木,并對村外6000多米長的溝渠進行了疏浚。 在小尤村,濃濃的文化氛圍撲面而來:走進村東的民俗文化博物館,陳列著紡車、碾子、小推車、扁擔等農用工具;民族廣場的文化長廊前,一一介紹著常遇春、馬本齋、劉震寰等民族歷史人物;村西的休閑公園,正在籌劃回族歷史名人碑林。“我們是省級文明村,不僅要村容整潔、村貌優美,還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常金恒說。 農民惜地,但小尤村卻有2000畝荒地。為此,小尤村積極爭取到了農業開發項目,對荒地進行整體開發,并開通了一條7米寬、5000米長的田間公路,路兩旁種植了樹木。同時,取走鹽堿地上半米厚的堿土,再統一平整為三五十畝一塊的條田。新打了4眼深機井,新上了4臺變壓器,修建了涵洞、排水溝和排水閘,埋設了防滲管道,全部實現了暗渠灌溉。此外,還種植了1.8萬墩灌木,為農田增加了綠色。 如今,原來只有1000多畝耕地的小尤村,又新增了兩倍耕地,除村民承包的1000畝外,其余對外承包,增加了集體收入。 常金恒說,他們投資600萬元的10棟新民居馬上就要開工了,吸引北京的企業來小尤村建清真食品加工廠的計劃也正在實施……“下次你們來,小尤村就會另一個樣兒了。”常金恒充滿信心地說。 |
關鍵詞:農村面貌,海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