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服務的背后——私人信息又一“泄密通道”
隨著快遞業務的迅速發展,人們接受快遞服務的越來越多。然而,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快遞公司人員在提供快遞服務的同時,還將收集到的公民個人信息明碼標價公開出售,并且形成了一個“灰色產業”。 個人信息被賣,引發后顧之憂 “售快遞單,絕對真實!”如果你在搜索引擎輸入“售快遞單”,就會顯示大量專門銷售快遞單信息的網站。 記者打開一家名為“淘單114”的網站,與該網站的客服人員取得了聯系。“我們做這行很多年,信譽上有保證。”該網站服務人員介紹說,他們銷售的個人信息均來自快遞公司,包含收發貨人的聯系方式、收發貨地址、是否已掃描等內容,未掃描快遞單賣1元,已掃描快遞單中無收貨地址的賣4角,有收貨地址的賣5角。 記者調查發現,買賣快遞單已形成一個灰色產業,一筆交易量動輒上萬元甚至數萬元,有的網站還可滿足指定收、發貨地點等特殊需求,他們正在全國各地招募(銷售私人信息的)代理商、加盟商。 為弄清究竟,記者用5角錢購買了一條快遞單信息,上面詳細列出了收貨人的姓名、住址和手機號碼。記者致電收貨人魏女士發現,快遞單上的各項信息全部屬實。 “這太可怕了,如果自己的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設想。”魏女士如是說。 個人信息交易,助長違法犯罪 記者以購買“快遞單”為由,咨詢了好幾位快遞員。有的快遞員同意以0.2元到0.5元不等的價格將手上的快遞單賣給記者,但均聲稱公司管得比較嚴,只能提供電子版信息。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各家快遞公司皆明令禁止泄露客戶信息,一條“快遞單”的流轉要經過許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信息泄露風險。 例如,快遞發出時會生成一張印有發件人和收件人個人信息的面單,面單一式四份,發件人、收件人、快遞營業廳、工作人員各一份,這些面單就成了信息泄露的隱患。 快遞單買賣市場如何形成?記者調查發現,網店店主是購買快遞單信息的主力軍,快遞單交易源于網店的“刷鉆”需求,即通過制造虛假交易量來提高網店信譽。 因為網店“刷鉆”形成的快遞單交易,卻為一些犯罪活動提供了方便。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教授陳鵬飛認為,相比房地產、銀行等傳統行業所泄露的個人信息,快遞單信息更完整,背后隱藏的社會危害性更大,容易滋生冒領快件、入室搶劫殺人、敲詐勒索等刑事犯罪。 倒賣個人信息,亟待加重處罰 近年來,繼電信、房地產、銀行等傳統行業之后,快遞行業成為新的公民信息泄露“重災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 長期關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的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安白表示,按法律規定,不管泄露、倒賣多少個人信息,量刑都在3年以下,較之不法分子獲取的灰色利益,其違法成本明顯過低。 “目前來看,執法機關對于這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和持續性不夠。”王安白說,此前執法機關組織了一系列專項行動,取得一定效果,但“風頭”一過,不法分子又卷土重來,而且愈演愈烈。 陳鵬飛表示,現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可操作性較差,而且未對快遞企業做出相關的保密要求,也沒有相關的責任追究制度,個人信息的安全管理只能靠企業自律。 專家建議,執法機關應該加強打擊力度,通過網站上聯系方式順藤摸瓜,嚴查此類違法行為;同時,還要對快遞企業保護個人信息做出具體要求,包括責任追究等;此外,快遞公司要建立嚴格的制度,如在勞動合同中與員工約定泄露個人信息的違約責任等。 |
關鍵詞:私人信息,泄密,快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