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社對接”受追捧 真正對接還有幾步路要走?
昨日(15日),家住北苑小區的王阿姨給本報打來電話,說她也想買到新鮮、便宜的蔬菜……除了王阿姨外,希望到自家門口賣菜的市民還有很多。 “農社對接”的確實用,可市民、農戶和組織者卻有著各自的擔憂:“農社對接”到底由誰來管理?農產品運輸的物流費該怎么計算?農戶和市民對接到底能堅持多久……看來農社真正對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多個因素制約“農社對接” 作為一名家庭主婦,王女士每天都在為買菜發愁。“我們小區附近倒是有幾個菜攤,可是那些菜,不是貴就是不新鮮。”看到棉七社區的“農社對接”后,王女士羨慕極了。在期盼自己社區也能加入的同時,她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在她看來,想要做好“農社對接”,社區居委會或辦事處的相關領導必須重視。 聽到王女士的想法后,正定大學生“菜農”王永波連連點頭。他說,他早就有了“農社對接”的想法,可就是不知道和誰去聯系。像棉七社區這種成熟的團購機制,不是每個社區都具備的。除此以外,農村合作社人才匱乏也是制約“農社對接”的一個原因。 “農戶們缺乏營銷和管理人才,難以滿足‘農社對接’對財務管理、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專業崗位的需要。”王永波說,想要真正實現“農社對接”,除了讓社區管理者認可外,還要讓農村合作社的負責人活躍起來。 王永波說,廣西“農社對接”是由倡導綠色、健康的愛心組織管理的,如果石家莊也有這樣的組織就好了。 物流是個大問題 王永波與棉七社區的第一次“農社對接”成功了,他在高興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顧慮。“對接的社區找到了,可今后的物流卻是一個大問題。”王永波說,這次他的土豆以1.1元一斤的價格賣給棉七社區居民,運輸車輛是由公交9路車隊提供的。可如果算上物流費用,就需要考慮一個更周全的運作模式。 “現在我們轄區棉七社區的‘農社對接’,都屬于探索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有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物流一直沒解決。”彭后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說,這么多次搞“農社對接”,經常是他們聯系轄區單位進行友情贊助,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我們希望有一家專業物流公司能和我們合作,解決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無論是每周送一次菜,還是半個月、一個月送次菜,都和物流是否方便有著直接關系。”這成了王永波和彭后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的一致看法。 農社對接 最好能做成品牌 記者調查發現,作為一種新興的賣菜模式,市民們對“農社對接”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到底能堅持多久?時間長了會不會出現缺斤短兩現象?“對于我們這些年紀大或身體不好的居民,家門口就能買到菜的確不錯。可這些菜都是分好的,會不會出現缺斤短兩現象?”市民陳女士說,數量有了,還要有質量。她希望產品種類要豐富、質量要過關。還有的市民希望“農社對接”最終能成為一個品牌,成為老百姓真正的生活幫手。 對此,棉七社區居委會書記許麗萍說,市民擔心的問題,也是她每次對接前考慮的。她覺得不應讓這些“細節問題”阻礙“農社對接”的進一步發展。 北京上海都有農社對接 2012年北京市朝陽區啟動了“朝陽區農餐、農社對接”活動,不僅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蔬菜價格,還可對農產品產地追溯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北京市朝陽區“農社對接”采取兩種模式:一是農產品售賣車,農產品基地的運貨車開進社區,直接在社區銷售;二是由社區提供固定的售賣點,農產品在售賣點銷售。 上海也曾推廣過“農社對接”,活動是由上海理工大學18名大學生發起的。經過社會調查,大學生們發現,很多時候菜價高的主要原因是中間環節與經銷商太多,于是他們便開始組織農產品與社區居民對接,跳過了多級中間商,果真降低了菜價。 |
關鍵詞:農社對接,菜農,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