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未來
近來,曾經讓不少學生頭疼的漢字聽寫測試火了。《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節目,不僅將“聽寫課”開到了電視上,還讓告別校園多年的成年人也甘當“陪考”,老老實實地學起了寫字。它們不僅考驗了參賽學生的識字量,也是對電視機前“陪考”觀眾的一次測試,而人們交上的答卷卻不容樂觀。(《人民日報》8月9日報道) 漢字,尤其是手寫的漢字曾經留下多少回憶。一封書信、一張明信片、一份方格紙上的書法,這些隨著現代科技的到來,儼然都進入到歷史的塵埃中,成為一種僅僅可以觀瞻的文物。 手寫的漢字,帶著溫情脈脈的味道,傳遞著一個人的品行操守。俗話說,字如其人。從一個人的字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更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情如何。 可以看出,在手寫的漢字里飽含的除了真情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可惜的是,這樣的手寫漢字已經漸行漸遠,捫心自問:你已經多久沒有完整寫下一封信,謄寫下一篇文章了。 這一切仿佛都歸罪于現代科技的進步,手寫漢字的歷史,從遠古時代開始,經歷了各種書寫的工具,毛筆、鋼筆、蘸筆、圓珠筆、簽字筆、鍵盤,這些工具在進步,當鍵盤取代了那些筆的時候。手寫的形式已經走遠,猶如隨著網上書店的興旺,實體書店漸漸消亡一樣。 手寫的歷史消亡,帶來的不僅是傷感,更多的是望洋興嘆,是一種“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無奈。對于這個時代的到來,不必畏懼文化傳承的丟失,不必感嘆科技進步帶來的精神文化的喪失。因為手寫的歷史必然會隨著科技進步而改變,這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副作用而已,對于任何人來說都無需驚慌失措。 在不驚慌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審視,漢字里包含著的深刻意義。對于書法,人們可以用“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來形容;對于情書,人們可以用“紙上羅曼斯”來比喻;而書法和情書,最具價值和意義的地方就在于其手寫的力度和溫度。 同樣,這也應該是手寫漢字帶來的溫暖和柔情。手寫的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的傳遞形式,作為一種載體,其可以變化,但內核永存。現代科技的鍵盤書寫,帶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但這種速度和效率遠遠沒有任何溫度,可以說,手寫漢字和鍵盤漢字,一個是農業社會的,一個工業社會的。工業社會講究的是效率,農業社會注重的是溫情。 當然不是一種書寫方式的進步就是取代另外一種方式,而是可以并存且相得益彰。鍵盤的書寫高效,手寫的漂亮,這兩者本身就是可以共存的。這樣的共存,需要從娃娃抓起,從教育上重視,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到漢字文化的真諦,懂得手寫漢字的妙處。 同時,也讓他們懂得鍵盤的書寫只是其中之一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這樣,或許能夠將漢字的柔情再次提及,不讓更多的人遺忘。 |
關鍵詞:漢字,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