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也該尋覓手寫之美
近期,曾經讓不少學生頭疼的漢字聽寫測試“火了”——《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兩檔電視節目,不僅將“聽寫課”開到了電視上,還讓告別校園多年的成年人也甘當“陪考”,老老實實地學起了寫字。兩檔漢字聽寫類節目的走紅,讓不少國人驚呼自己已經“不會寫字”!這再次引起人們對漢字文化傳承的憂慮。(8月13日《西安日報》) 書法引領漢字進入藝術的領域,漢字不再僅僅作為表達的載體,更是一種審美的客體,橫豎撇捺的講究、筆畫的粗細、氣勢和韻律,都形成了漢字獨具的美感。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書法家的筆體,有的遒勁有力,如鐵干虬枝;有的清新飄逸,如行云流水……千變萬化,各具情態。然而,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鼠標一點。 寫一手好字不但讓人看了舒服,還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遠離紙筆、親近鍵盤,書寫狀態的變化,不但“超女”在做頒獎主持人時不認繁體的“國”,連清華大學校長也念錯了字,教授把小篆說成是“小隸”。在數字化大大提高效率的今天,在科技進步帶來文字記錄方式變革的當下,人們似乎越來越缺少機會一筆一畫地書寫漢字。國學經典、漢字書法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民意中國網和北京益派市場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較多手寫機會,大多數人(74.2%)表示手寫機會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寫機會很少,4.4%的人幾乎已經不用手寫了。調查表明,所謂“經常寫字”者,也多為簽個名、寫幾行字,或是填一些表格、單據。 國學大師饒宗頤說:“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漢字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更是傳承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臺灣作家張大春在《認得幾個字》中寫道:“雖然只是幾個字,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我們的世界都在里面。”數字時代,也該尋覓手寫之美。如果有一天,漢字只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已經失落?(田方) |
關鍵詞:漢字,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