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暴增、眼鏡度數暴漲 假期“宅童”多多
近日,記者調查走訪發現,許多本來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卻在假期里變成足不出戶的“宅童”,越來越孤僻、不合群——— 如何讓“宅童”動起來 “在家凈玩游戲,最久的一次連續8天沒出過門,這可怎么得了?”日前,一位滿臉愁容的母親來到位于石家莊的省兒童醫院,向醫生咨詢如何調理兒子浩浩的身體。 浩浩今年12歲,從小一直比同齡人胖。自放暑假以來,浩浩整天悶頭在家看電視、打游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短短一個月,浩浩體重就從140斤暴增到160斤。 “我老公成了‘宅男’,女兒成了‘宅童’,這‘宅’也能遺傳嗎?”在省會一家銀行上班的張女士最近很苦惱。由于暑假作業繁重,11歲的女兒靜靜成了典型的“宅童”。作業每天從早寫到晚,幾乎與世隔絕。“這兩天孩子老是小聲喊眼睛疼,去醫院一查,發現眼睛度數漲了近200度!”張女士眼眶發紅地說,長時間不與外界交流,使得孩子越來越孤僻、膽小、不合群。 采訪中,問及喜歡“宅”在家里的原因,孩子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想出去,太累,太熱,沒意思。”說這話時,有些孩子坐在電腦旁,一臉興奮地打著游戲;有的則手拿ipad,低頭只顧發微博。一間小臥室自成一個獨立天地,隔住了孩子與家長、伙伴和外界的交流。 期待“宅童”走出門,家長先要“動起來” 對于孩子的“宅”,不少家長談了自己的看法,歸結起來大體有四:課業壓力過大、父母無時間陪伴、缺乏同齡人互動、網絡影響生活。“記得我小時候,站在胡同口大聲一喊,瞬間就能竄出一群孩子。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同齡人本來就少,加上嬌生慣養,生怕磕著碰著,哪敢讓他們單獨出門活動?”石家莊的王先生感慨說,以前住大雜院,環境雖然差,但鄰里之間走得近,小伙伴兒們很親密,暑假玩玩鬧鬧很快樂,如今住在高樓里,樓上樓下互不認識,“孩子們的假期生活空間也被壓縮到各自的家中。” 石家莊學院的吳寶瑞教授說,國內一機構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六成以上小學生假期有超過一半時間“宅”在家中,而且假期里ipad等電子產品的銷售量呈現迅速增長趨勢,其主要購買力正來源于有孩子的家庭,“不能簡單理解為網絡入侵了生活,而是一些家長變相地用網絡和電子產品替代了自己應該付出的關愛和監護。家長沒時間陪伴,孩子們存在情感缺失,又確實需要替代品,這才最終導致‘宅童’現象的發生。”“壓力可以導致孤獨,情感缺失也可以導致孤獨。‘宅童’的‘宅’,就是一種孤獨和無援的表現,會帶來各種身體和心理的疾病。”針對暑假“宅童”現象,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教授牧新義指出,要讓孩子不再“宅”,一方面,學校要注重素質教育,勞逸結合,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假期作業壓力;另一方面,孩子父母亟須“動起來”,用實際行動來鼓勵和引導“宅童”走出家門。他建議,家長應多抽出時間與孩子多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心理,鼓勵孩子到戶外去參加有益的活動,多培養孩子的興趣,“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客觀上可以減少孩子的獨處,而且長遠來看,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獨立而健全人格的培養。” |
關鍵詞:暑期,宅童 |